社论丨提高改革的执行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11-16 07:00

11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把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十九大所作的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深改组第二十次会议上指出,“把各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明确标注出来,排出优先顺序,重点推进,发挥好支撑作用。特别是要把国有企业、财税金融、科技创新、土地制度、对外开放、文化教育、司法公正、环境保护、养老就业、医药卫生、党建纪检等领域具有牵引作用的改革牢牢抓在手上”。

此外,对如何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也做了要求,即要正确推进改革,要准确推进改革,要有序推进改革,要协调推进改革,要自觉维护中央大政方针的统一性严肃性,明确了改革推进的方向性、稳妥性、有序性、耦合性、严肃性。改革不仅要注重思想方法、设计方法、操作方法,还要注重推进方法,这是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特征转换的必然要求。“五要”新思维有助于形成自上而下、顶层设计、部门协调、高层推动的改革推进体系。

这是由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面临着发展的瓶颈和成长的烦恼,现代化和工业化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又遇上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的内在要求,产生了极其复杂的矛盾和风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在历经工业化、现代化的上百年和几百年中渐次出现的不同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集中出现在现阶段。 因此,改革措施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必须注重相互照应,统筹兼顾,突出全面性,体现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能顾此失彼。

应当说,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系统性,但是,目前看,在落实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会议强调,要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在抓改革落实上下更大气力,关键是找准问题、抓住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改革的落地和执行还亟须加强,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首先,在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善于从小处切口、点上发力,确保问题发现一个就能解决一个。系统性改革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相互掣肘和推诿,容易造成推进缓慢,原地踏步的后果。因此,要形成以点带面的格局,从小处入手,采取蚕食策略,一点点推进,而不要画地为牢,坐等集团冲锋。这就要求各级官员要有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要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而不是坐等上级事无巨细的部署,问责。

其次,地方抓落实要从全局高度把握党中央战略意图,使地方改革更好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把党中央要求搞准,把存在突出问题搞准,做实改革举措,提高改革效能,切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系统改革推进缓慢,中央就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提出要求时,行政官员在没有把要求和目标搞准的前提下,抢跑落实,结果往往搞成形式主义,一刀切等现象,与改革目标背道而驰。改革不是课堂考试急着交卷,改革是写论文,要把题目理解透,尤其是要强化技术官僚的专业贡献,并寻求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形成接地气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效能,而不是把改革当成政治表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会议上提出,“既谋划战略性改革,也推动战役性改革”,现在关键是战役性改革如何有效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提高制度供给与改革执行的能力,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各级官员一定要全面辩证地认识政府职能转化,提高各部门和各个官员的现代化治理能力。目前改革遇到的挑战,就在于这种能力的缺乏,所以,应该首先针对行政体系改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提高改革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