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AI时代 ,只会重复知识或劳动的人将遭淘汰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沈玉姗 上海报道
2018-11-18 20:44

11月18日,在第六届学习力大会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城市教育的过度投入和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构成了当前中国教育的一大主要矛盾。

一所城市著名小学的一年投入是同等规模农村小学的数倍,农村小学缺乏教师等教育资源和完整教学体系,现在在逐步通过互联网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依然差距较大。

俞敏洪认为,教育考评机制与未来人才需求、学生快速学习新知识与老师的因循守旧,以及公立教育体系体制与民办教育发展困难,上述矛盾是当前教育领域需要引起关注的主要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教育的开放、互联网打破学习知识的时空限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资本与教育的对接,将使得未来教育探索更多创新可能。

以下是俞敏洪演讲的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当前面临的第一大挑战,是教育成果的考评机制和未来对于人才需求的矛盾。

简单说,就是分数和标准答案为主的教育制度与创造力、创新力、多维思维培养的矛盾。刚才卫哲说了,If you cannot measure it, you cannot manage it,衡量和评价的方向决定了教育的方向,而不是说写了一本书,或者是写了一个核心素养,大家去读就能改变教育的方向。

现在,幼儿园进小学就要考试,明的不让考了,暗的让考,小学进初中不让考了也是暗中考。中考和高考更是明确要考,而考试的内容就是标准答案。学生不去死记硬背,不增加自己反复做题的时间,怎么可能中考考到最好的高中、高中考到最好的大学?评价机制有问题。

中国的未来对于人才的需求一定不是高考分数的需求,而是多维度的需求,各种核心能力的成长才能构成未来的这个人才。光会重复知识或者是重复劳动的人才一定会被淘汰掉。因为人工智能出现,重复知识和重复劳动这件事情彻底被机器给取代了。

第二个矛盾是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渴望,对于老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矛盾。

这一点大家看得很清楚。现在我常常碰到中小学老师和我说,俞老师啊,现在老师很难当。为什么?因为学生对于新东西的学习速度远远超过老师,而现在孩子在网上能拿到的知识和结构是老师跟不上的。中国大量的中学老师到现在一本教科书还继续用5到10年,一放学回家赶快就是带孩子、买菜做饭、哄老婆、哄丈夫,根本就没有时间学习。

我给许多中小学老师做过这样的大型培训,每次都要做一个调查,请一年读过20本书的中小学老师举手,5%都不到;请一年读过五本书的老师举手,10%都不到。对比以色列,从孩子到老年人,全国人平均一年读书65本。

中国的老师是不读书的,不读书连学生都跟不上,为什么?学生玩互联网比老师熟练多了,结果学生的知识结构尽管散乱,现在学生的知识量也比老师厉害,所以老师教不了学生。

第三,城市教育的过度投入和农村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撕裂社会的出现。中国现在真正的社会撕裂状态不是贫富悬殊,因为任何贫通过制度或者政策的调整是可以变成富的。也不是说社会阶层的固化,或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互相竞争,中国真正的大问题,是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已经形成了一种超级撕裂状态。

任何一个城市的一个著名小学,一年的投入几乎是同等规模的农村小学的一百倍。尽管在农村小学也装上了电脑,有的地方也装上了互动白板,但是基本上没有教育资源、老师和完整的教学体系。

比如说,农村的孩子想要上个音乐课,想要上个体育课,连场地、音乐老师都没有。现在在逐步的通过互联网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依然差距太大。

所以,今年我们刚刚开始做一个项目。我派一批人到中国内地的农村小学,去寻找小学1-3年级、智商很好、情商很好的孩子,专门定点培养,我觉得一个地方只要培养出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只要能考上中国前100位大学,这个地方就会有希望。

中国教育面临的第一个机遇,是国际教育的开放使我们有了足够的机会向世界学习,对教育的反思越来越多。

现在不光是国外的中小学开始办到中国来,中国的国际学校越来越多,更多的是我们每年已经有差不多50万左右的学生去国外上大学,他们主动放弃了在国内学习的机会。2000年左右的时候,到国外去上大学的高中生基本是在中国上不了大学的差学生。现在,能在国内考上中国前100名大学的学生开始跑到国外学习了。

所以,反过来就需要我们反思,为什么那么多的学生要花昂贵的代价,一年5万美元左右的学费,要跑到世界上去学习,而不留在中国。

就要想我们怎么样把这些孩子以及孩子背后的钱留住,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到底应该怎么改?实际上这是一种倒逼机制,因为全球互联网的开放,使这种倒逼机制变得更加迫在眉睫,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

第二个机遇是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和思想的获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在如果你想要学习的话,美国三大慕课平台接近1万个老师在上面开的课程,你随时都可以学。在中国除了北大清华的慕课课程以外,大量好老师的课在网上的公开课网站上都有。

“得到”平台上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吸引了30万人,每人交199块钱去听,合计收入6000万元。互联网的出现使知识和思想上获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反过来,对知识和思想的限制也同时被打破。我们不得不抱着一种开放的思想来面向未来,思考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第三个机遇,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教育的手段和方法获得了革命性的提升。从重心、教育资源、学校、教育手段到评价体系,都会因为人工智能、包括未来的区块链等技术应用的成熟得到革命性的提升。

在不远的将来,所有重复的知识点教学,一定不会老师自己教,一定会变成机器教。机器可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把孩子教到高中毕业甚至大学。

但是,思想性教学、情感性教学,孩子完整的心理发展,都需要老师来做,所以实际上对中国的中小学老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在这个方面,民办教育机构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的。因为现在的教育公司,不管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都在研究互联网、人工智能结合未来教育的发展场景。

未来中国所有公立学校使用的人工智能+教育的结合手段,一定都是来自于民间采购。所以,做to B业务有一个无比广阔的前景。

第四,市场和资本与教育的对接,使得教育创新的探索成为可能。

投资人愿意筛选好的教育项目,通过不断的投入,把资本与教育、技术、未来结合起来,最后起到用资本推动教育、再用教育推动社会进步的这样一个作用。

当然,资本也会带来坏处,一些机构拿了资本以后坑蒙拐骗家长,把钱尽可能多的放在培训机构,后面的老师和教学体系又没弄好,钱花完后就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这是教育领域中间特别恶心的现象,是要限制的。

资本和教育对接会带来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带来一些泥沙俱下的效果。但从长远来说,无论如何,资本和教育的对接,一定会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带来无比巨大的动力,能推动我们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能研究出可能全中国几亿学生都能用到的产品。何乐而不为?

(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