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论市:车市下行的危与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左茂轩 广州报道
2018-11-27 07:00

从前10个月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数字来看,今年汽车市场的负增长几乎已成定局。面对车市的变化,持续下滑的销量带来的阴霾,让汽车企业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复杂情绪。

有人悲观、有人焦虑,有人陷入迷茫,也有人对未来充满期待。有人感受到了企业生存的困境与危险,相反,也有人看到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扩大优势的机会。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负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取消购置税优惠政策之后的理性回归。并且,当中国汽车市场的体量进一步扩大,低增长迟早会是常态,最后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浮动。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面对在零增长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是任何一家在中国发展的汽车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关键在于是否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车市下行,让车企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市场最终会给出答案。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汽车企业应该如何应对?特别是在品牌众多、细分市场复杂的中国市场,无论是自主品牌、合资企业还是豪华品牌,无论是现阶段销量惨淡的、还是逆势增长的,都必须找到一条在中国市场更好地活下去的生存路径。

对于201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如何判断、如何应对变化?在11月16日开幕的2018广州车展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了七位不同类型的车企高层。

对话嘉宾:

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 董长征

奥迪中国总裁 欧阳谦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蓝青松

上汽集团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 俞经民

阿斯顿·马丁中国总裁 彭明山

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副总裁 洪浩

马自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渡部宣彦

负增长不是坏事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如何评价今年中国汽车市场的负增长?

董长征:中国新车2017年的年销量超过2880万,比全球第二大市场美国多了1000多万。在这个体量状况下,我觉得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市场。换句话说,这么大的体量,不要再指望每年有多么快速的增长,这是不现实的。我认为今年总体的市场相对去年来讲可能维持一个平衡,不增长或者正负3%、5%的增长都属于正常现象,不可能一直期待增长。当然,增长有正有负的时候,就要看各个厂家的功力了。

欧阳谦:首先我们要对市场做一个划分,如果是这种大众化的、以量取胜的车型,所处的市场会有下行,但是高端车型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细分市场。高端车型还是保持增长。

蓝青松:国内整体汽车市场从6月份以来销量持续下降,饱和之后下滑的趋势在意料之中,中国汽车市场在今年提前迎来拐点,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更加激烈。

俞经民:今年的汽车市场可以用一首歌“凉凉”来形容。9月份大家觉得“凉凉”是因为“金九”并没有出现,但是我们对市场还是保持乐观的,因为10月中国车市的整体销量相比9月的数据好了一些,11月的数据也很正常,所以我预计12月的销量数据应该也会有明显的增长。即使这样,中国车市年度销量环比也可能会负增长。我们的表现比较乐观,但我们把这种市场形势看作是别人把份额让给我们,关键在于能不能抢到份额,能不能和用户进行“知你知行”的沟通。

《21世纪》:您怎么看中国汽车市场明年的走势?

欧阳谦:中国的中产阶级数量正在不断壮大,高端车型在销售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提高。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未来几年仍会有很大潜力,会比其他成熟市场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且发展速度会超过销量敏感型的市场。我们也预期明年的市场会是一个适当发展的状况,增速大约会在2%-3%。

董长征:明年的市场走向,我觉得会跟今年应该差不多,保持一种稳定的平衡。我不太认同“车市严冬来了”这种观点,车市销量接近3000万的规模后,我们要有一种冷静的心态。回顾这几年汽车产业发展的路径,有时候会出台一些政策来刺激汽车消费,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促进了汽车市场的增长。但是,长远来看,这种短期增长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会有一些产能过剩问题或者产业结构性问题。

蓝青松:关于明年汽车市场,我觉得最大的机会还是结构性的机会,即消费升级带来的市场机会。

如何应对?

《21世纪》:面对车市下行,采取了哪些应对策略?

董长征:在这种市场态势下,丰田的表现就会凸显出“内功”的实力。丰田“年轮经营”的理念,就是一定要把基础打牢,只要根基稳固、动作做对,业绩目标自然就达到了。如果只片面追求销量,是永远达不到长久发展的目标。

彭明山:从品牌发展计划来讲,阿斯顿·马丁不追求在市场走高的时候有很高的增长,也不会在市场下行时进行急剧的下调。任何一个品牌的发展都需要稳定的环境,不能单纯把量的发展作为一个目标,而是要看包括经销商的盈利、服务的质量、经销商培训的质量。

渡部宣彦:中国市场的严峻是在这半年里面出现的情况,原因有很多,但即便如此,中国市场依然是会继续保持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这个地位是不会撼动的,所以我们也相信中国市场会稳步地增长。

基于这样一个预判,这样一个分析,我们不会调整在华战略或者说使战略倒退,绝对不会做这样的动作,所以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进一步提升马自达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存在感。下个月会投放CX-8,明年以后我们也会不断向中国市场投放令中国消费者满意的车型。

俞经民:有段时间市场上涌现一种声音,希望国家刺激一下车市,其实我们千万不能这样,如果市场上又在传播国家要刺激车市了,用户就会继续保持观望态度,那市场就会更“凉凉”了。这种行为并不能解决整个市场的本质问题,想要解决本质问题,我们还要回到消费者,要从消费者角度去考虑,增加我们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这才能更好地推动销量向上、品牌向上,更好地“品位科技、知你知行”。

《21世纪》:在产品布局方面,有哪些新的计划?

欧阳谦:关于产品方面,奥迪目前还没有计划开发完全专攻中国市场的车型,但会将车型针对中国市场进行适当的改版,譬如加长版设计等。接下来奥迪中国将会引入的一系列车型中,有一些特征也是非常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同时表现产品的差异化特征,比如中国的消费者对车灯的需求是很特别的,我们也对车灯进行了一些调整,来契合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

洪浩:去年东风雷诺发布了“2022愿景”纲要,我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推进它,并加快产品导入节奏。按照纲要规划,今天亮相的新科雷嘉将是实现“在中国,为中国”战略的重要一步。到2022年之前,我们将累计推出9款车型,包括3款电动车。我们仍会以SUV为中心打造产品阵营,并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明年,我们有两款全新的车型即将上市。

《21世纪》:如何看电动车在中国的发展,有哪些规划?

董长征:丰田已经公布从2020年开始,会有丰田品牌的纯电动车,也就是C-HR和奕泽的EV车型。未来丰田将不单独开发只有化石燃料的车型,不是停售燃油车,是不再单独开发单一的燃油车平台。未来丰田的产品一定是配备有电动化专用车或者电动化车型选择,像卡罗拉和雷凌就是特别典型的,它既有汽油机的,又有HEV的,现在也有HPEV的,下一步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类型。

洪浩:电动车市场是中国汽车市场新的浪潮,2022年之前我们会导入三款电动车型,我们会利用雷诺专有的电动车平台,并整合雷诺在零排放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去打造我们自己的电动车型。雷诺在电动车领域非常具有话语权,它拥有全系列电动车产品,且价格适中。这也是我们接下来打造差异化产品的优势。电动车方面,我们会把今年巴黎车展亮相的电动车——K-ZE的国产车型带入中国市场。

彭明山:电动化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进程,而阿斯顿·马丁是超级豪华品牌里第一个真正地推出了电动汽车的品牌。我们的RAPIDE E将在明年正式上市,是阿斯顿·马丁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除此之外,到2020年中期,阿斯顿·马丁的超跑车都将会实现电动化,我们的客户能够同时选择传统的车型和电气化的车型。

蓝青松:我们去年上市的FCV80已有100多台交付用户,最多已经跑到10万公里,并获得了非常好的反馈。今年我们可能会交付300多台FCV80,我们下一代G10也会标配燃料电池技术。另外,上汽大通推行“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技术”三种技术路线并进的产品战略。

(编辑: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