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去霾来,79城发布预警,频繁重污染为哪般?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危昱萍 北京报道
2018-12-01 10:43

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说:“目前我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还不太稳定,遇到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还有波动和反复。就像一个人在大病初愈以后,稍遇风寒就可能感冒咳嗽。”

还未从上一轮大气重污染过程中走出,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又遭遇新一轮重污染。

12月1日,环境部发布通报称,据最新预测预报结果,12月1日-3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长三角地区北部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将发生一次大气重污染过程。

两轮重污染叠加

一股携带沙尘的冷空气在11月27日掠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的污染在11月28日出现明显缓解,而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的污染尚未被有效清除。

从11月29日凌晨开始,到30日早8时,区域内PM10小时浓度的最高值为494微克/立方米,出现在郑州市(29日1时),达到短时严重污染级别。北京市PM10小时浓度最高值为202微克/立方米,出现在29日零点。

河南北部、山东西北部累积的污染物尚未完全清除,再叠加区域内趋于不利的扩散条件,新一轮重污染过程又将接踵而至。北京市昨天晚上8点的PM2.5浓度是120微克/立方米,达到中度污染。

(“2+26”城市11月29-30日典型时段PM10小时浓度分布)

重污染为何如此频繁?

近期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发布的10月环境空气质量报告显示,全国、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的蓝天数比例都下降,长三角地区还出现了PM2.5平均浓度反弹。而进入11月,京津冀地区更是遭遇了四次重污染。

重污染为何如此频繁?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处于厄尔尼诺状态。受其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弱于常年,北方地区静稳天气发生概率随之增高。今年11月以来的几次重污染过程,静稳、高湿和逆温基本同时存在,是导致重污染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气象因素。

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空气污染和气象条件之间存在相互反馈机制,不利的气象条件对PM2.5的“反馈作用”使得PM2.5浓度出现“爆发性增长”。预计11月30日至12月2日,区域内边界层高度低于500米,且边界层内的逆温效应会持续存在,将导致PM2.5浓度居高不下。

(边界层高度和污染物浓度的关系)

而在11月30日的环境部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解释称,重污染天气等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还远超环境容量

他这样形容目前的大气污染治理:“目前我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还不太稳定,遇到气象条件不利的时候还有波动和反复。就像一个人在大病初愈以后,稍遇风寒就可能感冒咳嗽。”

5市发布红色预警

针对本轮重污染过程,11月29日晚,生态环境部已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市发函,指导各地积极开展应对工作。

截至11月30日,上述省市中共有5个城市发布了红色预警、73个城市发布了橙色预警、1个城市发布了黄色预警,启动相应应急管控措施。

环境部还表示,得益于2013年以来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在同样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今年秋冬季的污染严重程度相比过去三年同期降低。

3日起空气质量开始改善

12月1日-3日,预计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及河南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持续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叠加前期沙尘残留,部分城市可能达到严重污染。

其中,12月1日晚至2日,伴随大雾天气,区域自南向北湿度逐渐加大,细颗粒物吸湿增长明显,为此次污染过程最重时段。

3日上午起,受可能的冷空气过程影响,空气质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步改善。

从11月30日起,汾渭平原区域扩散条件转差,整体相对湿度较大,叠加前期沙尘残留影响,陕西关中地区、山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城市空气质量将达到中至重度污染水平。

12月1-2日,扩散条件持续转差,污染形势加重,区域各城市空气质量以重度污染为主;

2日午后至3日,受冷空气和降水共同影响,区域自西向东空气质量逐渐改善。

11月30日,区域受高压底部控制,近地面相对湿度较大,江苏省大部及安徽省中北部城市空气质量以中度到重度污染为主。

12月1-2日,区域南风进一步增强,污染物向北堆积,预计长三角北部地区城市空气质量以重度污染为主。

12月2日后半日,长三角区域转受低压倒槽影响,部分地区有降水,污染形势有所缓解,但江苏西北、安徽北部地区部分城市仍有出现重度污染的可能,预计3日后空气质量逐步缓解。

(编辑:吴红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