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齐传钧:数万亿养老市场已开启 金融业面临巨大蓝海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侯潇怡 北京报道
2018-12-12 11:59

12月11日,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中国财经媒体领导者《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保险论坛在北京市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

1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齐传钧在产融共建大健康生态保险主题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中国又到了关键时点,养老市场已经开启,为金融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齐传钧表示,从四个依据判断养老市场已经开启,前三个是来自需求层面,最后一个是来自供给层面。具体来说,一是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进而带来老年人服务市场需求的急剧爆发。同样,年轻人为了应对未来养老需求,也会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加大养老基金储备力度,从而带来养老储备投资管理的需求。二是多支柱理论基本成熟,这是世界潮流,不管是三支柱还是五支柱,其本质都是政府责任下沉,更多地为低收入者兜底,而被迫让中高收入阶层出现保障的“相对不足”,而中高收入阶层为了弥补这种“不足”,只能靠市场,这又给市场释放了巨大的养老金管理需求。三是社保改革重心的转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障的制度全覆盖,人员全覆盖也指日可待,即基本完成了“全覆盖”和“保基本”的任务。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新一届政府肯定是要把改革重心转向 “多层次”和“可持续”上来,当然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例如,为了“多层次”,政府推出了税延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改革;为了“可持续”,政府启动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市场化投资和国有股划转改革。从而给市场带来了巨量的养老基金管理需求。

四是从供给端判断,如果只有需求而没有供给,那就谈不上什么市场。还是以养老基金管理为例,这么大的基金保值增值需要,如果没有投资渠道,也就没有所谓的市场。但我们仔细观察,近十年,国际上无论是主权养老基金还是私人养老基金,投资风格都发生很大变化,那就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另类资产的比例越来越高,而且收益非常可观,我认为这并不是所谓的“资产荒”导致的,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使得养老基金管理人可以对原先那些流动性较差、信息不对称的非标资产进行低成本地管理运作,从而扩大了养老金投资的范围。市场有了巨量的养老基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同时这个时代又提供给我们很多的方法、信息和便利性,让我们的金融机构可以去投资一些超出我们原先传统的投资范围,另类资产的投资比重越来越高,足够驾驭这部分资产。这就是我说的这个市场已经开启的四点依据。

对于养老市场给金融业带来的市场空间,齐传钧介绍,目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所管理的自由资金大约2万亿左右。同时,今年又出台了政策,将国有股的10%划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因此至少还会带来2万亿元增量,甚至更多。当然,这部分转持过来的国有股基本不能变现,所以为了获得现金流,光靠这部分股份的分红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资本运作,毫无疑问这将给一些金融机构带来新的成长机会。抛开这个,这部分主权养老基金体量肯定是越来越大的,这就为金融业提供了潜在的巨大机会。

他还表示,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节余储备达5万亿,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市场化投资已经开展了三年,但截至目前,委托投资的合同金额只有七千多亿,实际到账金额四千多亿。基本养老基金依然沉淀在各个地方,归集不上来。如果能把这部分基金的大部分拿出来投资,无疑将给金融业带来巨大的机会。

此外,伴随着双轨制改革,机关事业单位设立了职业年金,据齐传钧测算,因为制度设计的问题,本来一年大概应该有3000亿的资金增量,但是因为单位交费的部分只做记账处理,实际只有个人缴费的4%进入个人账户进行投资,每年的实际增量有1000亿左右。但即使这样,每年1000亿的增量也为市场带来稳健的,可持续的基金管理需求。

他指出,企业年金目前已积累1.3万亿,但发展受限,覆盖人员几乎不再扩大,这显然是有违初衷,也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企业年金能不能发展的好,普及的广,很重要,不仅是因为它的地位重要,而是因为它的失败教训本身更重要。如果不能深刻地去研究去反省,企业年金未来发展肯定没有希望,而且这些阻碍企业年金发展的不利因素同样适用于第三支柱,也就是说第三支柱的发展潜力也会大打折扣的。

而今年刚刚实行的税延型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就是第三支柱,如果理念是清晰的,制度环境是是完善的,规模也必将是巨量的,甚至可以说以后会超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万亿的规模。但是理念错误且始终得不到纠正,这个第三支柱也是没有未来的,这一点很重要。

虽然面对数十万亿巨大的市场规模,但齐传钧认为,因为目前很多概念市场依然没有搞清,未来这个市场开启规模还是会受局限。具体来说他认为:

第一,主权养老基金是否应该尽快走向海外市场。从建立目的上来看,主权养老基金是要配置相当比例的海外资产的,用以平衡国内市场的长期系统性风险,比如老龄化风险。因此,几乎所有国家的主权养老基金都高配海外资产。从规模上来说,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如果不走向海外投资,是否会对国内资本市场形成挤出效应,这是需要思考的。当然,所带来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第二,长期资金短期化的问题。养老基金是长期资金,本来应该采取5年和10年的考核期,但是我们的投资却是短期化的,比如一年一考核。这就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投资风格保守,即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过低,几十年后发现购买力被通胀吃了一大截;另一类是为了实现正收益,采取频繁的操作,从而加剧市场波动。

第三,养老金教育或者金融教育或者风险教育问题。为什么从领导到普通百姓都不能容忍养老基金市值的回撤呢,这归根结底是老百姓接受的金融教育或风险教育不够。教育是提升国民风险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必然之举,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血淋漓的教训,比如地方政府和媒体在面对“房闹”时的态度。

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解决了这些最根本、最隐蔽的问题,一个巨大蓝海必然会出现。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