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志杰:新时期中国金融开放的三个新特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包慧 北京报道
2018-12-12 20:47

12月12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丁志杰教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亚洲金融年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从理论的层面来谈谈新金融开放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寻找金融开放公约数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中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业的开放信号和举措都显示,开放在加快。这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议,比如说来自外部机构和外界、国际社会认为我们还和过去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但也有国内的人认为开放是否太快了。也就说明公约数的寻找还是需要形成共识才能够有序地、稳步地推进金融开放。

为什么困难?首先要高度协调金融开放的需求。一方面是基于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有基于来自国际社会,特别是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金融机构要求之间的权衡。第二个也要考虑到金融开放的需求和约束条件之间的关系。你需要开放,但是你能够承受什么样的开放?你的承受能力有多大?这个我们也需要权衡。第三个需要权衡的就是金融开放的影响,也就是说金融开放的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权衡,金融开放对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的影响,这又是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最后一点,也要考虑到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利益权衡,也就是说作为改革开放主导者,政府怎么想?作为市场的参与者,从微观的层面,理解也都会不一致。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金融的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为什么会是这样?主要是市场准入是相对宽松的,但是在业务经营方面的限制是相对严格的,甚至可以说是苛刻的,就是在这样低起点的开放一直路径依赖走到今天。

第三个特点是,新时代新起点下中国的金融开放的基本条件不一样,首先就是初始条件不一样,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银行业市场,无论是债券市场还是股票市场都已经进入了全球的前三甲,中国的经济也是中高收入,人均大概9000美元,高收入门槛3/4左右。开放能力加大。其次,未来中国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在有管理的、可控的情况下有序推进。更为开放的中国金融业开放和金融市场开放为依托,而不是单单靠离岸市场的发展做支撑,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走得更远。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