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 秘鲁第14天:塔拉拉油田——中石油国际化大转移的起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赵忆宁 秘鲁报道
2018-12-19 09:49

就是在这样一个被称为“地质家坟墓”的复杂井区,他们居然打出了四口日产千桶油的井,此事轰动了整个秘鲁石油届。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

1991年2月,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工作会议上,时任总经理王涛提出三大战略,其中包括“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种资金和两个市场”。

2017年中石油实现海外作业油气产量当量1.63亿吨,同年中石油在国内实现油气产量当量为1.85亿吨,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数据。从1993年到2017年的24年间,中石油在海外38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业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有91个油气项目。

中石油是如何在拉丁美洲最西端的塔拉拉迈出国际化的第一步的?今天我来到中石油秘鲁塔拉拉油田,这是中石油走向海外的第一个项目,也是中石油从国内向国际市场战略大转移的标志性项目,塔拉拉如同中央红军进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起始点“瑞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塔拉拉油田俯视图。

据中石油拉美公司总经理贾勇介绍,1993年,当中石油到海外寻找项目时,从中国驻秘鲁经济商务参赞处得知,秘鲁石油向全球招标出售石油区块。当时中石油与中石化共同来到秘鲁,但是招标区块金额数目巨大,两家公司望而却步。

但是中石油不甘心,继续与秘鲁石油沟通,询问是否有金额较小的区块出售。秘鲁石油将一个废弃了多年的老油田——今天的6/7区,以3744多万美元转让给中石油,1993年双方签署7区生产服务合同,1995年签署6区生产服务合同。

       

贾勇总经理说,之所以接手这个废弃的老油田,缘于中石油最初走向海外的定位:第一,投资小、成本低;第二,学习国际化经验以及锻炼队伍;第三,依靠中石油的技术与不怕吃苦的精神实现不亏本。之后,他们从华北油田、胜利油田选派了40多名业务骨干来到秘鲁。所有生产设备均从国内运来,同时还携带了供三年吃的口粮,包括大米、面粉、黄豆、酱菜以及生活必须品,无所不包。

       

在中石油塔拉拉基地,我采访了目前担任10/57/58区项目副总经理的阳辉,他说:“我1996年来到秘鲁6区项目,这已经是7区块开发三年之后,但我用的仍然是三年前带来的牙膏和毛巾。”

阳辉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地质勘查专业,在胜利油田工作多年(东辛地质研究所)。他到秘鲁6区项目时,任务就是找井,要在方圆1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找到上千口被戈壁沙漠掩埋的老井,为此他工作了整整一年。

       

在塔拉拉中石油SAPET办公室,总经理助理尚国锋指着一张6/7区油田井位图介绍:“上面的每一个黑色小点代表着一口井。”这两张井位图上密密麻麻标着4000多个黑点。

    

在6/7区联合公司副总经理冷继川的陪同下,我到6/7区现场,看到每一口找到的老井使用的都是一型抽油机,俗称磕头机。冷总介绍,在国内早已见不到这么小的抽油机,而6/7区大概有800口井,日均产量仅为2到8桶油。

       

就是在这样一个被称为“地质家坟墓”的复杂井区,他们居然打出了四口日产千桶油的井,此事轰动了整个秘鲁石油届。

       

在这四口井之一的功勋井——千桶井纪念碑前,我看到碑上记录着这样的文字:1994年1月8日执行塔拉拉6/7区执行合同以来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新井。该井于1997年6月8日投产,6月10日达到日产1700桶。

中石油1993年接管日产不到700桶的老油田,1997日产水平达到7000桶,令百年老油田焕发了青春,目前它原油生产能力达到16万吨/年。

此项目初始投资只有3744万美元,不仅没有亏本,还实现了累计净收益3.2亿美元,6/7区于1999年收回全部投资,是一个投资少、收益大的成功项目,同时还实现了学习国际化经验以及锻炼队伍的目标。

目前在中石油全球海外项目的很多主要负责人,都是从秘鲁塔拉拉项目成长起来的,包括中油国际公司总经理叶先灯、中亚项目负责人李书良、乍得项目负责人朱恩永、委内瑞拉项目负责人高希峰、王印玺以及厄瓜多尔的项目负责人杨华等。

秘鲁塔拉拉油田如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宣言书”,也是带头贯彻国家“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战略的“宣传队”,更是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播种机”。

(编辑:董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