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券商资管:降规模 调结构 忙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欣培 上海报道
2018-12-20 07:00

“今年是资管行业变化最大的一年。”12月19日,一位从事多年资产管理业务的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不仅变化大,生存也尤为艰难。一家券商高管就感慨,“今年冬天冷得让人受不了。”

2018年对于券商资管来说,是一个不应该被遗忘的年份。

这一年,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资管发展踩下急刹车,规模骤降,业务放缓,行业向主动管理转型。固收净值型产品成为风口,银行又成为各家券商大力开拓的新渠道。

变局之中,资管行业发展面临十字路口,券商资管也要重新思考未来的发展路径。

转型的岔路口谁能成功转身?谁又会惨遭淘汰?回顾这一年,券商资管行业发生了太多变化。

资管规模骤降

去通道、降杠杆以来,券商资管规模的下降速度和幅度已大大超出预期。

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2018年9月30日,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约52.23万亿,与去年底相比,规模缩水达1.34万亿。

其中,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持续下降。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证券公司资产业务管理资产规模13.61万亿,较年初缩水3.27万亿,缩水比例达19%。较去年的18.77万亿的规模最高峰缩水5.16万亿。

在产品数量上,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7年底,券商资管产品的数量是2.27万只,规模是16.88万亿元。到今年3季度,产品数量减少至2.02万只,规模为14.18万亿。

产品备案数量也呈下降趋势。数据显示,10月份,证券公司及子公司备案141只,环比上月减少65只。设立规模141.07万亿元,较8月份减少了57万亿,下滑比例达29%。实际上,今年以来,券商的产品备案数量和设立规模就是逐月下降的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2017年以来,资管新规明确消除多层嵌套,集合和定向资管计划规模出现负增长,而定向资管以通道业务为主。记者获悉,行业内通道业务、报价型产品仍然占据较高比重。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券商资管规模仍然保持着下降趋势。

“资管规模还有很大的下降空间,预计这种规模下滑会一直持续到2020年。”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表示。资管新规的过渡期限就是2020年。

在今年前三季度资管政策交替下,由于政策不明朗,很多银行委外资金选择观望,整个资管行业业务推进缓慢。

不过,记者了解到,在资管相关细则落定之后,近期一些委外资金又开始陆续外投。“对于我们资管来说是好事,但是对委外资金的竞争又是十分激烈。”12月19日,上海一家中型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业务结构

曾经兴盛的通道业务在新规之下逐渐退出,权益产品、量化产品募集困难,而固收净值型产品正逐渐成为新宠。“之前固收以银行委外资金为主,今年是大力发展以可转债为核心的固收。”12月19日,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今年固收净值型产品正成为各大券商积极主攻方向。在此变化下引发了另一个明显的变化特征,即各家券商都加大了对银行渠道的开拓力度。“之前大多数券商都是以自家的分公司和营业部为销售主渠道,今年则都在积极开拓银行渠道。”上海一家上市券商资管子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我们发的一款净值型产品在分公司卖得很艰难,一个月不到5000万,但在银行渠道,几乎是秒杀。”上述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018年行业巨变之下,固收净值型产品成为风口。

由于券商与银行两种渠道的差异,银行又成为各家券商积极开拓的新渠道。这种趋势在2019年仍将持续。

“固收投资团队今年招了7个人,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投资部门。我们认为明年这也是一个风口,所以着力布局。”上述券商资管子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

此外,FOF与ABS也是多家券商的发力点。今年上半年,明星私募FOF产品热卖。中信证券、招商证券、国君资管等多家券商退出私募FOF。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国君资管一直在持续发行FOF产品,打造FOF的全产品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这些明星私募FOF的产品业绩并不佳。

近几年持续推崇的ABS继续成为今年业务重点。在监管层大力鼓励主动管理之下,ABS业务属于主动管理范围,因此一些券商也加大ABS的投入力度。但ABS一直面临的尴尬境地是,尽管ABS规模不断壮大,但一直利润有限。“在资管新规之下,很多业务受到限制。因此,ABS业务会显得还可以。”一家大型券商ABS人士向记者解释。

相比之下,权益类产品和量化类产品则比较艰难。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的是“募资十分困难”。在募资困难、业绩难以开展之下,一些小券商资管更是进行了裁员降成本。

券商格局

券商行业的竞争马太效应一直存在,而在资管新规之下,这种效应更加明显。

“我们现在产品只剩项目类ABS之类,资管产品基本处于业务停滞状态。”近日,一家中小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我们原来比较依赖通道业务,我们刚转型不久又碰到资管新规、各种严监管,现在权益已经很难募资。再加上我们本来基础薄弱,现在业务基本停滞。”

小券商艰难度日,但另一边一些券商却在接连发产品。记者了解到,上海一家中型券商今年保持着每月两只到三只的产品发行数量,一家头部券商则每月均有数只产品发行。

“这就是大小券商的区别,在资管新规之下,两极分化的态势将愈加明显。对于我们这种没有资管业务基础的券商来说发展更为艰难。”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有资管人士认为,到了资管新规2020年过渡期结束后,行业内的两极分化将会更加明显。大券商强者恒强,小券商资管则生存艰难。

“格局影响已经显现,但不够明显。因为有着过渡期,所以报价型产品会慢慢改造。过渡期结束后,券商之间比拼的就是投研实力,主动管理能力,这个时候在这方面能力差的券商就会被淘汰。”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表示。

“其实现在小券商资管就比较难生存,有些已经整个团队裁员。有些券商还在继续做通道业务,尽管知道通道业务不可持续,但公司资源有限,投研能力的搭建需要时间。”上海一家券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编辑: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