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俊/广州报道)《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在广东省博物馆拉开序幕。市民在家门口即可欣赏到来自世界最早成立的古埃及博物馆——意大利都灵博物馆的144件(组)(共计238件)精彩的古埃及文物,这个展览将是广东省博物馆2018年布展的收官之作,将为大众重现一个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并希望在不同文明之间,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展区内,观众可以一睹体量颇为巨大的狮头人身像(塞克荷迈特女神像)和狮身羊面头像(阿蒙神化身)与众多小型的青铜神像。值得一提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等文物可谓家喻户晓,但此次展览,作为古埃及文明标志性的文物木乃伊以及小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都是首次降临广州。图为广东省博物馆外竖立了两樽古埃及的冥界引路人阿努比斯像。
为配合特展,楼梯阶级间还贴了埃及风格的装饰贴纸,吸引了许多观众拍摄。
古埃及墓葬中的供桌通常是用来摆放祭品的桌子或桌板,常凹凸雕刻着祭品的形状,被认为可以保证逝者的“卡”有足够的食物供养。供桌的主人是蒙图埃姆哈特,是塔哈尔卡法老时期的高官。
帕第阿蒙尼莫普木乃伊与人形棺。 帕第阿蒙尼莫普木乃伊以完好的状态保存下来:整个身体用绷带精准地缠绕,并在上面覆盖一层由釉陶管组成的网罩,为的是保护逝者不被魔鬼或邪灵侵犯。网罩上饰有一只巨大且长有翅膀的圣甲虫和荷鲁斯四子,可使网罩的保护力量进一步增强。
帕第阿蒙尼莫普木乃伊与人形棺,材料由木头、粉刷、绘画、有机材料、绷带、釉陶构成。第二十五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
展馆现场有视频介绍经3D重建去除裹尸布的尸体,并以360度旋转的方式展示给观众,其中还包括脱水的脑内组织细节图。
《亡灵书》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出现的一种供逝者阅读的书,上面写着各种歌颂神明的颂歌、降魔的咒语以及祈福的祷文,以帮助逝者在冥界跨越所有障碍。由于体积小,各种高低价位都有,同时为了能够通过“奥西里斯的审判”,当时负担得起墓葬的古埃及人都会购置。数千年过去,《亡灵书》图文所展现的永生幻想,仍被后人观瞻和研究。
贵族石棺盖。从头顶到头前额用一朵很大的莲花装饰。莲花在古埃及象征着重生。圆脸、长眼睛、紧闭的双唇,这些特征说明该石棺属于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具有神龛造型的项链坠饰,里面有一只凯布利(圣甲虫)小船。
女性本棺和木乃伊板。这具人形棺的表面被涂满了各种颜色,还加入了用石膏塑型的高浮雕,最后在上面覆盖一层半透明状的黄色粘胶纤维。这类在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55一前1650年)出现的人形棺通常为木制,轮廓似人,包括一个盖和一个箱体,并放在矩形的木棺内部
该面具发现于古希古罗时期的一个重要墓群,木伊面具的功用在于保护的头部。在木乃伊头部受损、腐烂或丢失时作为逝者头部的替代品,仍可使逝者的灵魂回到墓室后顺利找到自己的躯体。
古埃及大祭司内波内特伊如雕像组。砂岩。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 。 这对夫妇坐在高背椅上,手臂搂着彼此的腰。丈夫头戴短发套,妻子阿蒙霍特普则是二分式发套。两人的裙子上刻有祭品目录,座位上还有其子女呈礼拜状的浮雕这类雕像代表君权、皇室成员和贵族,因此常被放在葬礼室或大神庙里。
动物形化妆勺。硬砂岩。第十八至第十九王朝(公元前1550—前1186年) 。 此件化妆勺为羚羊造型,勺身凹陷部分盛放化妆品。侧面细致刻画了头部特征,可用于手持。四蹄被捆在一起,显示它是献祭品。羚羊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国王会在仪式中将其奉献给神灵。
镶嵌装饰木匣。木头、釉陶。第四王朝(公元前2632—前2510年) 。 这只木匣保存得相当完好,木匣的上面采用了精致的镶嵌工艺,匣内的木头被涂为红色。这种颜色被认为有强烈的驱魔功能。这件容器很可能是盛放布料用的,如今里面的物品早已无迹可寻。
棺盖。这件陶制棺盖的残片是棺盖的上半部分,呈现出一位女性的形象。
奈克心形圣甲虫。赤铁矿。未朝时期(公元前664—前332年) 。
狮身羊面像头部。砂岩。阿蒙霍特普三世(公元前1390—前1352年)。这个公羊头原本属于一尊巨大的阿蒙神化身的雕像,同蒙神的化身为羊面狮身像。通过对比,推测这尊雕像原本被放置于卡纳克神庙中连接神殿的神道上,起到对神殿的保护作用。
猫棺与猫木乃伊。古埃及人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一些动物正是神灵的化身。因此,与特定神祇相对应的动物们成为祭拜对象,甚至被制作成木乃伊也就不足为奇了。
多数观众租借了自动讲解器以进一步了解古埃及文明的历史。
展馆内模拟金字塔内部的环境,尽管是现代机器所印刷的,但远看仍十分逼真。
如果将展出的沙比提尽收眼底,就如同在检阅一支真正的“佣仆大军”。这支“军队”不禁让人联想到秦始皇陵区的兵马俑,其职责都是为逝者效忠。
展厅外还特意准备了古埃及文明展的纪念币,有镀银和镀金款式可以选择。
一位认真做笔记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