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中国百亿资管市场 中外资机构探寻大资管竞合公约数

21世纪经济报道 黄斌 北京报道
2018-12-21 07:00

2018年12月12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三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开放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寻找金融开放公约数”。

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区总裁王琼慧、德意志银行证券投资服务中国区负责人郭弘仁、中信建投证券资产管理部董事总经理吴浩,以及瑞银资产管理中国区资产配置董事罗迪参与了题为“逐鹿中国大资管”的圆桌对话,从多个角度呈现在金融开放背景下,中国资产管理市场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并探讨资管新规、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地等对行业格局的影响,以及中外资资管机构的合作与竞争空间。

“2014-2017年,大资管行业资产管理规模从55万亿元快速增长至11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约28%。”王琼慧表示,但中国的资管行业存在一些与海外市场截然不同的现象,“跟海外同行介绍中国资管行业时,有三种现象他们听不懂:一是通道业务,二是刚性兑付,三是监管套利”。

郭弘仁认为,中国资管业未来发展趋势包括:一是投资者机构化,机构投资取代个人投资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二是资产配置国际化,目前QFII及RQFII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整体比例不足4%,跨境投资比例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此外,智能化发展也将成为一个行业趋势。

“五路诸侯”构成百亿资管市场

要探寻中外资机构逐鹿中国大资管的公约数,需先探明市场现状。

吴浩从资管机构集中度的角度,反驳市场上对中国头部资管机构占有率、集中度低的说法。

“2016年底,全球前20大资管机构市场份额达54%,集中度确实很高,但原因是这些资管公司是全牌照,而中国资管行业是一个割裂的市场。”吴浩表示,中国资管市场大致由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信托、基金和保险资管“五路诸侯”构成,且各子行业头部机构集中度较高,“银行理财,前五大机构资管规模占36%,券商资管前五大占27%,信托前五大占到26%,基金(剔除货币基金)前五大占28%,保险资管前五家达到了54%。”

在王琼慧看来,中国公募基金行业潜力巨大,但结构需要发生变化。“中国公募基金现在接近5000只,规模接近12.7万亿人民币,公募基金规模差不多是中国GDP的1/7;美国的公募基金18万亿-19万亿美元,跟GDP相比基本上1:1,从公募基金行业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公募基金在规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美国公募基金以股票型基金为主,股票型基金占公募基金一半以上,货币型基金占15%左右,20%左右是债券型,剩下的是一些混合型多资产。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了接近70%,真正的股票型基金可能占的不到20%。”

罗迪则从资产配置理念的角度,介绍中国投资者的特征。“我跟国内投资人交流的时候,大家就会问我觉得应该买点什么,明年应该怎么做配置?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是投资人需要了解自己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这是第一步要厘清的。厘清以后,我们应该首先建立与投资目标相匹配的长期战略配置,然后才是考虑以短期的战术调整应对当前或近期市场风险。抛开长期目标谈短期投资是没太大意义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资管细分市场竞争加剧

2018年,资管新规落地、银行理财子公司含着金汤匙出生。与之相伴的是金融业开放提速,对中资机构而言,“狼”来了吗?

吴浩认为,境外机构在资产端的优势体现在先进的投资技术、国际化的投资理念、丰富的产品线;负债端上的优势则源于中国高净值客户群体,或者是境外对中国资产非常感兴趣的资金。

“但我觉得压力没有那么大,因为我们长期浸泡在本土市场当中,中国幅员之辽阔,中国投资者胃口之特殊,外资可能会水土不服。”吴浩对此表示,由于国内“打破刚兑”并非朝夕之间即可完成的事,外资机构进来后将出现细分市场上的竞争,而非全面大战,“可能会出现对少数人群的争夺,比如北、上、广、深的高净值个人客户,或是有资管需求的对外贸易企业的资金。但对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讲,对外资还是比较陌生的。”

王琼慧认为,外资资管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并非进来抢市场份额,而是希望通过带入一些长期的、有价值的研究和理念,与中资一起把这个市场做大,“这也是大家一起来逐鹿中国大资管的时候都应该坚持的方向。”

今年四季度以来,作为资管新物种的银行理财子公司,频频出现落地的消息。其超级牌照的属性,让不少资管机构颇感压力,但在圆桌嘉宾看来,这种担忧或许有些过度。

“把银行理财子公司跟其他的资管公司放在类似的框架之下进行监管,破除监管套利,这是非常重要的。”罗迪对银行理财子公司落地评价称,银行最大的优势在于渠道,而从投资理念、投资能力方面,无论是前台的投资管理,还是后台的运营、合规、风控,国内成熟资管机构和海外资管机构都更有经验,这都是合作的机会。

吴浩表示,大量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要在其属地范围内招募优秀的投资、风控人员,难度较大,“它们在渠道上优势不错,募集能力可以,但是要把这些资产管好,我认为差距很大。”

“未来理财子公司也会出现市场分层,高端的、做得特别好的有一些,但是其他的可能仅是原来资产管理部的一种‘翻版’而已。”吴浩说。

明年中国债市仍有长虹机会

王琼慧认为,中国资管市场存在两个“低配”,一是中国投资者低配海外,二是海外投资者低配中国,“这两个低配未来一定会慢慢得到改善。”

这亦印证了郭弘仁所指资产配置国际化的判断,在他看来,在投资者机构化、资产配置国际化趋势之外,海外资产配置的智能化也值得关注。其背后有三大驱动因素:一是主动管理向被动管理转变,“被动投资在2008年之后更加盛行,收取的费用较低,也提供智能投顾底层工具”;二是AI技术的发展,“以前没有这么强大的AI界面提供技术支持,但现在这是一项很重要的科技变革”;三是成本的考量,“通过对投资系统最大化的利用,可以逐渐减少基金经理的人工成本”。

将时间拉近,如何看待明年的配置机会?

“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随着美联储加息,企业盈利明年大概率会下跌。今年特朗普政府的财政刺激政策强度非常大,2019年一季度到四季度会快速下降,到2020年转为负贡献。中国经济各项宏观经济指标都已经达到了历史低点,明年经济可能会逐步企稳,在政策的支持之下,明年下半年左右经济基本面或许出现一定程度的复苏。”罗迪如是描绘2019年中美市场的大图景。

吴浩认为,债券是大类资产中的“长青树”,六年中有五年收益位列前三,“明年我们认为仍然有长虹的机会,包括外资对中国国债持仓的托管量,近几个月也是一路攀高。”

(编辑: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