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经济发展问题需通过金融深化来解决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玉敏 北京报道
2018-12-21 07:00

“我们当前经济中的问题主要是金融问题,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来解决。”12月12日,原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高坚在“第十三届亚洲金融年会·21世纪金融开放论坛”上演讲表示。

高坚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的是实物变量的能量。现在供给端有非常大的潜力,但为何财政货币政策的使用效果不明显?问题出现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上。

高坚认为,金融“回归本源”,除了支持实体经济,还有一个本源就是金融的自身发展,这叫“金融深化”,而“现在我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还没达到足够的深化。”

金融市场需要继续深化

高坚表示,上世纪80年代末以前,中国没有金融市场,这个时期即所谓的“金融压抑”。金融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起来,1998年出现银行间债券市场,二级市场在交易所市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接着是法律、制度和监管的完善,2000年初期颁布各项法律法规,《证券法》《信托法》《公司法》的颁布和监管部门的建立,对于规范管理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奠定了基础。

高坚提到,从1996年国债市场的建立,一直到2010年,是金融的双轨制时期。彼时债市有两个价格:一个是市场化的债券利率,国债、其他公司债、企业债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一个是由央行确定的存贷款利率,通常不定期调整,多数情况与市场化的利率不同。2010年后,央行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逐渐放开利率管制。“不过,现在还有中长期的基准利率,不能说完全放开了。”

高坚认为,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还没达到足够的深化。经济没有实现发展的潜力,可以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上找原因。

“我们的股票投资人基础主要是个人投资者,债券市场没有解决刚兑问题。债券市场更像贷款市场,要求抵押和担保,这时严监管就把银行和非银行的联系断了,把标准产品和非标产品的联系断了,影子银行一断,民企、中小企业的融资也断了。”高坚说,“说明我们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多问题,机构投资人不足。我们没有高收益债市场,这个市场在国外叫‘垃圾债市场’,虽然不好听,但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增加人民币资产流动性

回忆起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高坚表示,1987年财政部作为市场发行主体,第一次直接走向国际资本市场;第二阶段是“走出去”,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实体,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近几年商业银行“走出去”开始增加了,但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还没完全“走出去”;第三阶段是中国内地发行体到香港和伦敦发人民币债,同时人民币国际化、跨境结算、跨境基础设施和支付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高坚认为,真正的金融市场开放,必须是债券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他表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前提不是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最重要的一步是债券资本市场完全国际化。外国有愿意持有人民币,就要保证人民币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当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投资人都去抢美元资产,因为美元资产的流动性最好。如果没有一个国际化的人民币资本市场,境外投资者就不愿意多持有人民币。”高坚说。

他表示,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引进竞争,有利于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考虑的是“三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并和国内金融机构在竞争中发展,这对资本市场发展非常有好处。外资银行看中我们的“垃圾债市场”,因为他们认为这个债券产品的风险和实际收益不对称,实际风险可能没那么大,但它的回报却相对高,他们在资产配置上就会做一部分高收益债券。(编辑:马春园)

李玉敏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块资深记者。致力于把晦涩的金融术语“翻译”为大家听得懂的人话,无意间也发现自己具有逗比的段子手潜质。曾经的理想就是“当一名记者”,现在希望将记者这一职业做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