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中国行长宋跃升:新常态下,银行业高质量发展需正视三大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叶映橙 深圳报道
2018-12-21 17:11

12月2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重举办,亚太地区和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监管层、专家学者,以及上市公司、资本方等企业高管齐聚一堂,展开一场主题为“聚力启新·稳中求进”的思想交锋。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出席了峰会并发表了题为《从高速度到高质量——金融银行业如何拥抱发展新机遇》的演讲,阐述了银行业如何适应新经济、新常态、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稳中求进、拥抱发展新机遇。 

未来两年,银行延续“规模增速放缓,信贷质量改善”态势 

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2009年到2011年:2008年中国推出4万亿,2009年M2的增速达到了28.5%,GDP增速超过9%,这是货币环境、货币政策、银行和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快速扩张过程,在这过程中银行业的平均资产增长率超过20%,各项指标都快速发展,不良贷款比较低。

2012年到2014年:银行业整个发展是已经有一些调整,从快速扩张到相对比较稳健的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平均税后净利润增速等依然比较高,也是两位数。 

2015年到2017年:2015年中国经济拐点已经出现,2015年银行业平均资产增长率还是比较高,那一年有一个政策放松,银监会取消75%存贷比这一硬性规定,变成可参考的指标,一下子释放出很多贷款动力。2015、2016年银行平均资产增长指标还是比较高,到2017年资产增长率降到8.7%,基本上可以判定2015-2017年整个大趋势已经是告别之前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 

宋跃升预测在2018到2020年,这种态势可能会继续延续下去。他表示,这一轮的结构性调整,包括去杠杆的努力是经济从高速度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和回归。这种举措对银行业来讲是一个新的挑战。那些专注风险控制、专注主营业务的银行就会凸显出来。所以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产品结构、业务结构以及盈利组成部分,去适应金融银行业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中的发展。 

两年前开始新一轮去杠杆,这是帮助经济从规模、高速度的增长向高质量增长必然恢复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银行的经营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因为在快速扩张的信用环境当中,坏帐很难出现,有问题之后只需要不断续债,就不会体现出来,但贷款的额度比较低、甚至是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好的、风险管理不好的就会出现差别。

宋跃升进一步表示,虽然内地银行业在2015-2017年的资产规模增速放缓,但信贷质量有改善迹象,银行业的转变已经开始往高质量发展转变,2015年的时候由于供给侧改革推进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达到51.3%,这个比率在2016、2017年很快就下来了,2017年将至12.8%。

严监管下,银行如何探寻高质量发展之道

这两年,严监管成为大家讨论的话题。金融业去杠杆,对同业理财、影子银行等开始出现压缩,整个监管环境出现很大改变。

应对这个大环境改变,宋跃升认为银行要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业务模式如何转型?宋跃升表示,业务模式应从规模银行转向价值银行。现在整个经济发展周期的改变,新常态已经来临的情况下,银行一定是要有所创新、有所专注,这样才能更好从一些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可以做一些新业务,包括现在的“一带一路”、大湾区的金融创新等等。 

二是风险管理如何落实?宋跃升表示,风险管理从传统转向全面风险管理。如何做到这一点?他提出三步走:(1)严监管、强监管、深监管是顶层设计,相信高层、监管机构有这个决心、信心;(2)银行要从自己的内部,无论是整个文化、还是框架、流程设计都需要做到全面风险管控;(3)可以利用现在大数据、金融数据等来帮助提高风险管理的手段。

三是对外开放如何推进?宋跃升认为对外开放要从“起步阶段”转向真正的“深度与广度”。他提出了以下建议:(1)继续放开持股比例,从纬度、广度来看,增加外资持股比例,这对中国金融业不会影响太大;(2)建议推进负面清单管理(3)适合外资的监管制度,与国际接轨的监管与产品政策,监管制度以及从业人员、银行、机构都要有国际视野、国际理念,这是我们的对外开放需要抓取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