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证券董事长胡伏云: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最终要靠科技实力,离不开金融的赋能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楠 深圳报道
2018-12-21 22:30

12月21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8亚洲产业与资本峰会”在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隆举行,峰会主题为“聚力启新·稳中求进”。

今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强调,要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主题演讲《金融+科创,赋能大湾区》中,广州证券董事长胡伏云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最终还是需要靠科技实力。无论未来十年还是二十年,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都会走向比较高的程度。同时,他认为,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赋能,科创企业对资本市场有迫切的需求,且提升空间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全球领先

就目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科技实力较为突出。根据全球创新指数显示,2017年粤港澳城市群位列全球创新城市群第二名,排名领先于旧金山地区。

这种科技实力也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按工商机构类别,2014年香港、广东、深圳研发经费投入比例分别为44.5%、73.7%、96.5%。具体企业来看,2017年整个湾区A股上市公司研发费用1163亿,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研发费用达到2.45亿。

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初步统计达到3万多家。粤港澳大湾区现在形成了实力强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东西两岸和沿海产业带发展布局与科创板定位相符合。具体城市来看,深圳2016年高新比重达到65%,2020年估计达到75%,科技创新能力全国领先;广州有一大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未来潜力巨大。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作为比肩世界三大湾区的第四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超过旧金山湾区,但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1%,低于其他湾区。

关于科创板的三大设想 

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通过科技和金融的互动,来推动中国经济带来几十年的繁荣与发展,值得市场关注。

胡伏云认为,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赋能,科创企业对资本市场有迫切的需求,且提升空间巨大。由于研发投入大、前期利润规模较小而在A股难以上市,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纷纷赴海外上市。此外,科技企业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数据显示,2018年有88%的受调研企业认为融资环境严峻或存在一定的挑战,预期下一轮资金来自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高达55%,来自于IPO上市仅占9%。

为完善科技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支持科创产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提出发行制度的创新,科创板将试点注册制。让具备核心技术、符合国家战略、原来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是资本市场多年的需求,以及高科技企业的期盼。围绕这一宗旨,创新与包容将成为科创板制度设计的灵魂。

针对科创板,胡伏云进一步提出三个设想:

首先,注册制可能由交易所主导,主要围绕齐备性、充分性、一致性、可理解性开展审核,将发行价格、发行方式全部交给市场,充分体现中介机构的专业性,有效挖掘市场的定价功能。注册制下,发行人或中介结构首先考量的不是能否通过审核,因为只要符合相关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比如3个月或者6个月可以很快获得备案,关键在于备案后股票能否成功发行?发行价格市场能否接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第二,交易制度的创新,估计会跟国际资本市场对接,设想不会有涨跌停板,即便有也会放得很宽,但要完善投资者准入,加强执法,做好投资者保护。当然准入制度也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导致流动性不足,交易难以实现。 

第三,上市主体的包容,具备核心技术、符合国家战略并且市场认可度较高的企业都可能成为备选企业,这都可以被科创板包容、吸纳。对于科创型企业而言,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和资本支持,如果按照同股同权,很快就会稀释创业人员的股权,可能会让创业人员失去控制权,建议设立双层股权结构,投资人根据投资获得分红,但公司的运作和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创始团队,这样才有利于企业发展。

胡伏云还建议,科创板需要以信息披露为保障,做到披露为本,责任到位。发行人是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人,中介机构也要承担相应的连带责任,让投资者在充分获取信息披露的基础上进行投资,实现科创板的有效运作和良性循环。“尽管科创板开在上海,但对粤港澳大湾区也会有很强的引领与推动作用。”他认为。

张楠

资深网络编辑

21新媒体资深网络编辑。拥有一个敏锐的大脑,是新闻的挖掘机,数据的处理器。她是新媒体中心的“男(楠)神”,然而她的“小目标”是拥有一堆男神。她是张楠,一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摩羯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