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金李卓:并购重组套利逻辑失效 2019年或是“L型”的尾巴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欣培 上海报道
2018-12-26 07:00

2018年的资本市场是异常多变、充满艰难的一年。对于券商投行来说,IPO始终保持严审核、低过会率,而并购重组也早已结束了此前的井喷爆发。从2016年开始,并购重组就开始全面遇冷。

但另一方面,监管层面不断加大对并购重组的支持力度,各种政策密集出台。这一年,整个证券行业发生了太多变化,并购市场亦然。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2018年并购市场的变化、2019年的趋势展望等问题专访了国金证券并购部副总经理李卓。

“对于2019年的并购市场,我个人倾向认为,明年是近几年最差的一年,但却是未来几年最好的一年。”李卓表示,“趋势,从来不会在一夜之间突变。2019年,可能会是L的尾巴,但我们并不知道尾巴到底有多长。”

拐点会出现在哪里?李卓说,“核心在于市场信心。熊市里,人们偏保守,抱团取暖战战兢兢,只有牛市来临,才能撸起袖子加油干,并购,亦如是。”

并购重组套利逻辑失效

《21世纪》:2018年并购市场的变化有哪些?您认为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李卓:2018年并购市场的主要变化体现在:第一,市场遇冷,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的交易数量和金额持续2017年的下滑趋势;并购重组对股价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退;上市公司与标的公司估值差异缩小,单宗并购对EPS的提升作用下滑;标的估值水平下降,PE倍数和PB均下调。以往较为激进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动能弱化;借壳项目很少,三方并购类规避借壳项目基本消亡。

在以上变化中,最大的变化在于,并购对股价的推动作用已经变得极其有限,以往股票买业绩的套利逻辑失效,上市公司从事并购重组的动能大幅消退。

从监管方面讲,在全面监管、从严监管的大形势下,投行在具体操作中,合规已经成为红线。因此,在并购重组标的选择方面需慎之又慎,对标的的尽调范围逐步扩大,这些都对投行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挑战。通道式投行,会被市场抛弃,交易导向、资源配置能力将是未来投行生存的根本。

《21世纪》:今年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重组的内在驱动逻辑是什么?

李卓:目前,尚未大规模地出现上市公司之间并购重组的现象,但可能是未来的趋势,其背后的驱动逻辑在于:一是央企之间的整合将持续深化;二是随着忽悠式、打鸟式的重组被市场逐步摒弃,真正产业整合型的并购会逐步增多,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更多会出现在同行业整合过程中,这也符合国外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

明年借壳监管不会放松

《21世纪》:今年随着A股市场低迷,很多上市公司市值大幅下跌,也导致了壳资源价格下降,出现了一些囤壳现象,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019年您认为借壳门槛和类借壳门槛会有降低吗?

李卓:借壳的监管,不会放松,借壳上市以后作为一个非主流的资产证券化渠道,仍将长期存在。类借壳,即通过各种方式规避重组办法13条,基本已经消亡。

所谓“囤壳”现象,是出现在2015-2016年间,目前市场下行时,囤壳风险太大。2018年的特点是,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控制权收购案例,这其中有相当比例是国资收购民企的控制权,这些案例的背景其实不是捡便宜套利,而是国资获取资本平台的需要,或者背后纾困的政治考量。

壳是否会跌成白菜价,至少目前不是,无论壳市值真实是多少,按照真实转让控制权的作价,其实大部分市值都在30亿以上。消灭壳市场的根本办法,是加大退市力度,让水流起来,该进的进,该出的出,借壳买壳的事儿就没有了。

《21世纪》:从政策面来看,上半年收紧,下半年放松。今年下半年,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如何看待这些政策的出台?2019年,政策层面会全面转松吗?

李卓:下半年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监管从来都是影响并购市场衰荣的次要因素。比如说,IPO被否后六个月就可以借壳,这种政策什么效果?我是不是更愿意先去做IPO了?小额快速等政策,还是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

其实,真正影响并购市场的核心政策,还是有的,如2017年初出台的再融资新规和减持新规对并购市场影响很大。比如说:定向可转债所谓并购支付工具,到底是否需要满足可转债发行办法的条件?配套融资可否发行可转债?配融发行可否锁价?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否不适用减持新规?这些都是资本市场的核心政策,牵一发动全身,是否会对并购重组量身定制特殊政策,不好讲。

2019年值得观望和等待,但政策层面是否会对并购重组有更大放松,无法判断。

2019年并购市场难言拐点

《21世纪》:有人说2018年是并购市场的寒流,2019会是更好的并购年份,因为出现了很多超值标的,从个股估值上,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李卓:如果说有所谓的并购市场的“寒流”,这股寒流也不是出现在2018年,2018年只不过是维持了2016下半年以来的下滑趋势。至于2019是否会是市场拐点,很难讲,大盘如果没有显著改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动能不会有显著提升,前些年并购累计的商誉可能就够上市公司消化一段时间了。

二级市场遇冷,一级市场确实也不可能大火,但遍地白菜价的金子,我觉得不会出现。事实上,又好又便宜的标的,不多了,从新三板市场就可看出。未来,10倍左右PE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且许多流动性枯竭,一级市场估值中枢也会下行,但跌到五六倍,恐怕不太可能。未来好的标的,应该在海外和新经济形态中。

《21世纪》:如何看待明年的并购市场?对于券商投行来说,如何增加竞争力?

李卓:国内并购重组市场经历了五年的迅猛发展,有一个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预计未来并购市场会逐步回归理性,单纯套利型的并购重组会被市场摒弃。并购蓝海的逻辑依然存在,只不过由前几年的套利逐步转变为聚焦发展。

在市场估值中枢回归、存量资金博弈阶段,业绩和市值已然成为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并购重组是中小市值上市公司避免边缘化的有效工具,预计未来行业整合、海外并购、腾笼换鸟式转型、新经济形态、产业链深度整合、跨业协同会逐步成为并购市场的主流。

投行增加竞争力的核心在于转变以往的通道思维,深化产业视野、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和交易撮合能力。未来国金并购会侧重于去通道,提升交易能力、资源配置能力与行业研究能力,领域上重点关注海外并购、次新股并购,提升内部资源对接效率。(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