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买A股”炸锅!一则传闻,“万亿子弹”让人激动!真相如何?最新回应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19-01-09 14:44

 今日,未来央行是否买入A股的讨论引爆A股,犹如在沸油中加了一勺水,不断在市场上发酵,引发了股民的无尽遐想。  

央行买股票为什么让人激动万分,源于“无限开火权”,购买力爆棚。  

而对于央行购买股票的可行性,中信证券、东兴证券和野村控股都认为目前具备一定可行性。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的分析师都吵起来了。  

下午临近收盘,接近央行人士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  

受此消息影响,A股指数冲高回落,午后股指小幅跳水。  

“央行买A股”的说法源自东兴证券分析师  

一开始这个说法是中证网的一篇报道。  

1月8号,中证网发表东兴证券张岸元的快评《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在官网上,在如此敏感的时间点,大家都嗨了。  

东兴证券说了啥呢?  

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岸元在快评中提到,事实上各国中央银行都大量持有外国股票资产,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策略的一部分。  

张岸元认为,出于稳定市场等多种原因,中央银行持有本国股市资产,并不出格。以日本央行为例,该行自2002年开始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并于2010年大幅增持ETF。截至2018年末,日本央行股票及ETF持有量占央行总资产约4.39%,占交易所总市值约3.7%。  

张岸元认为,如果按照日本央行对股票和ETF的持有比例测算,我国央行持有1.58-1.78万亿元的A股资产,不会对央行资产负债表和股市造成结构性影响,且更有利于A股在2019年实现健康平稳运行。  

野村控股: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  

东兴证券说完没多久,市场又传来野村控股的观点。  

野村控股亚洲研究部负责人JimMcCafferty认为股市是重要的国内政策工具,中国人民银行可能在2019年开始购买中国国内股票,他说道:中国将采取超越以往的措施来刺激股市。  

他指出,具体来说,政府可能会授权中国央行参与购买股票,强劲的股市表现在刺激国内消费方面将比新建铁路有效得多。McCafferty称,他认为市场可能从第二季开始复苏,因获利预估修正接近尾声,且新增资金开始采取行动。  

事实上,全世界的央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  

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已经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  

中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  

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紧接着,中信证券老师今天发了一篇研报,称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主要观点如下:  

从日本央行进行股票资产购买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央行未来购买股票ETF具备一定可行性。  

▍全世界的银行都极少把购买股票作为一种货币工具。  

部分央行会购买海外的股票或是ETF作为管理外储的方式,但是直接购买本国的股票是极其例外的操作,这么做的就只有日本央行(2002年持续至今)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金管局的操作(建立平准基金)。金管局目前已经实现退出,而日本央行目前把扩张资产负债表购买股票ETF已经作为常规化的宽松工具之一。  

▍日本央行历史上最初的股票购买计划是出于稳定金融市场目的。  

日本央行的股票资产购买计划始于2002年9月,持续2年,总额约2万亿日元,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稳定股票市场。这轮资产购买于2007年10月开始逐步退出,不过随后2008年便遭遇金融危机,于同年10月暂停处置计划,并于2009年2月启动了新的股票购买计划(同样出于稳定股票市场目的),持续至2010年4月,总额3880亿日元。  

▍2010年开始的ETF购买计划则被当作一种货币宽松工具。  

日本前央行行长白川方明最早在2010年10月提出将央行购买股票ETF作为货币宽松政策的一部分,规模为每年4500亿日元,主要目的是刺激本土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提高其所持有的的股票占总金融资产的比重,降低权益资产的风险溢价,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以刺激企业进行主动投资。2013年4月新任央行行长黑田东彦推出了QQE,ETF购买被当作QQE的一部分政策举措,规模大幅提高至每年1万亿日元。此后,日本央行又多次调高ETF购买规模,目前达到每年6万亿日元。  

▍日本央行的部分ETF购买计划甚至被设计为“定向调控”模式。  

2015年12月,日本央行提出了一种新的ETF购买计划,去购买一些特定的ETF,规模是每年3000亿日元。这些ETF当中包含了很多主动进行研发开支、固定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股票,旨在鼓励企业去增加相关资本开支。  

▍从中国情况来看,央行购买ETF也具备一定可行性:  

1)最直接的一个潜在作用是置换证金的持仓。相较证金,央行通过扩张资产负债表进行股票ETF购买的成本更低,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交易。  

2)既可以作为稳定市场举措,也可以压低风险溢价,刺激直接融资市场。  

3)央行扩表直接购买ETF不存在信用乘数效应,流动性不会外溢,不会直接影响其他资产。  

4)可以学习日本设计“定向调控”式的ETF购买计划,鼓励企业在特定领域加大投资,包括固定资本、R&D等。  

中信证券分析师明明:  反对中国央行效仿日本购买股票ETF  

不过中信证券另外一个分析师不认同同事的观点,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9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的行为与中国国情不符。  

首先,从日本看,它经历了20年的通缩,并且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土企业不愿意投资的情况下才选择了央行购买股票ETF的方式。从全世界的主权国家看,只有日本央行直接购买了本国股票,欧美国家都没有选择这种方式。并且,现在事实证明央行直接购买股票弊大于利,导致市场流动性大幅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日本的金融机构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够退出本国股票市场。  

其次,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国情相差非常大,中国央行远没有到开展QE的阶段。央行开展QE需要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但中国目前离零利率政策还有很大“距离”。  

再次,央行支持实体经济有很多方式,比如降准、降息、定向支持三农和小微等。就央行买股票而言,从日本的经验看,对实体经济支持作用并不明显。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明明认为,中国央行效仿日本央行购买股票ETF也会存在道德风险。比如,什么时间点入市,以及什么时间点退出都存在道德风险。股市投资是私人部门行为,央行从逻辑和法理上来讲,都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指出它可以直接投资股市。  

申银万国桂浩明:银行法横亘  央行入市之路尚远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市场研究总监桂浩明表示,这一报告并不靠谱,如果央行实施此种操作,将违反《中国人民银行法》。  

在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对央行的业务作出了明确的划分:  

(一)要求金融机构按照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  

(二)确定中央银行基准利率;  

(三)为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帐户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  

(四)向商业银行提供贷款;  

(五)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  

(六)国务院确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可以明确看出,其中并无直接进入二级市场买卖股票。  

不过,桂浩明补充称,如果央行真的能给市场注入资金,就要看具体规模,增加资金供应,对市场总是好的,类似于有了一个超级机构。

接近央行人士: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

1月9日接近央行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没有听说有这样的计划。这不太现实,法律上也不支持。

按照目前的中央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包括了:“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但是,并不包括购买股票。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在的基本面和现实条件都不具备,中央银行法也不支持,理论上看全世界只有日本这样做,但是结果弊大于利。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称,回顾全球货币政策历史,为什么2008年危机这么严重,欧美国家也不去买股票?央行的目标是支持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的三大部门包括:居民、企业和政府,股票市场并不是一个实体,从货币政策传导的作用的角度,并没有理论基础。

2008年以来,尽管以伯南克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宏观审慎的概念,提出如果出现系统性风险,央行要怎样做,但是“这里面有一个界定,如果会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股市下跌会导致实体恶化,那么央行应该支持股市,但是目前来看,我们国家明显没有到那个时候。”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称,目前,实体经济有一些下行压力,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稳的。今年财政、货币等多个监管部门的政策都在做调整。不管是从历史来看,还是就看我们这一年,目前这个时点都不支持。

另外,从货币政策传导的角度来说,是不是支持股市了,实体经济就会提振了?明明表示,这里面有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欧美的股市财富效应比较明显,股市上涨的时候,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会明显增加,但是中国从历史数据来看,股市对总消费、总需求的刺激并不是特别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实体济的传导也走不通,这也是货币政策不应该支持股市的原因。当然,资本市场只是整个金融环境的一环,对于央行来说,更多还是应该关注总需求,比如通过定向的政策支持三农、小微,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这些才是货币政策主要的方向。”明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一位机构投资人也分析,央行购买股票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说,是要全民一起共担风险。这对于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而言,逻辑上站不住脚。即使是对于已经购买股票的日本央行,这一做法也受到业界极大争议。而且,从中国人民银行的法定职责来看,也不支持央行购买股票这一行为。

(来源:中国基金报、第一财经;徐燕燕 杜卿卿)

(编辑:吴桂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