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文
在当代作家群中,很难给韩少功贴上一个确切的标签,他既是写小说的高手,又是响当当的文化学者。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寻根文学”“知青文学”是他的标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他游走于文学与文化的两边,兼具文字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在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他的产量不算多,可每部小说出版之后,都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和探讨。从《马桥词典》到《日夜书》,再到近期出版的《修改过程》,他的作品似乎总是与历史、民间、普通人物的命运发生着紧密的关联。
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将视野放在了一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小说中,韩少功用肖鹏这个角色创作的一篇小说,牵扯出东麓山脚下恢复高考入学的第一批大学学子,人称“77级”。《修改过程》中,肖鹏将77级同学的生平经历改编为网络小说而引起同学不满,随后小说用移步换景的笔法,逐一引出陆一尘、马湘南、林欣、赵小娟、楼开富、毛小武、史纤等人物群像以及肖鹏自己的际遇。他们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大学生,当时被誉为天之骄子,意气风发、求学若渴,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发展紧紧地连在一起。同时,他们这批大学生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中流砥柱,在各行各业的事业舞台上,书写不同的人生。
韩少功借用小说中肖鹏这一艺术形象,让小说中的小说,记录了77级学生们的人生起伏,小说中涉及到的众多人物,似乎都在不断修改自己的人生,而人生更像是一个不断被生活修改的过程,故小说题名《修改过程》。虽然这是虚构的小说,但是韩少功在现实中,也是77级作家的代表人物。可以这么讲,该作品有着深沉的使命感,是给77级学生的献礼之作,将一代人的青春情怀寓于其中,追索了一代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么厚重的题材,由韩少功执笔创作,可谓不二人选。
从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开始,几乎每一部韩少功作品的“文体”,都是要被提及的一个话题,《修改过程》依然如此。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笔者似乎感受到了韩少功对传统小说,或者虚构形式的厌倦:精心的描写和讲故事并不多,他经常从肖鹏的故事和关于肖鹏的故事这两重结构中跳出来,似乎要邀请读者参与进去。按照更加学院化的命名,这接近一种“元小说”的写法。
《修改过程》在呈现形式上与读者有一种“互动性”。比如,小说中的肖鹏邀请读者参与写作的过程,会跟读者商讨,说“读者们,我这样写好不好?”甚至让两个人物的命运出现了不同的可能性,邀请读者来定夺。这种“罗生门”式的文学探索,表现出韩少功对文学本身一种审慎的信任和审慎的怀疑。也正因如此,《修改过程》有两个主要线索,一个是小说讲了什么,一个是对小说本身的思考,反反复复考虑小说写作学、小说发生学、小说文体、小说的修改等等。
韩少功认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同一部小说,对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解读。至于小说的文体,他希望每一种文体都是“有意味的形式”,每一次变化都能有利于释放新的思想和情感,至少能给文学创作者的表达提供某种方便,而不是为变而变。《修改过程》中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也许因为小说中写的都是大学生,写都市生活,写改革开放,语言中多了些轻快和热闹,这明显有别于韩少功之前写的乡土题材小说。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学中的形式本身也是内容的组成部分,这和中国水墨画对水的运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修改过程》中,韩少功的视点不断在今天和过去之间跳跃,他对整个时代上至官场、商场,下至普通百姓,尤其是对那些事业中的“掉队者”的整体思考,使作品具有非常深沉的内涵。
这20多年来,韩少功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他半年住在海口,半年住在年轻时代插队的湖南汨罗乡下。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下地劳动,过着种菜、养鸡的耕读生活。长篇小说《修改过程》则是他在回城的日子里创作出来的,他说:“城里没什么农活可干,人老了,闲着也是闲着,所以找点事干。”
写了30多年的小说,在韩少功看来,现在的文学创作“越写越不好写,越写越凑”,整个文学都面临困境。现在人们常说文学失去了读者,但该埋怨的不是读者,而是要反省文学本身出了什么问题,作家是不是也有安于现状、创新性不强的问题?毫无疑问,韩少功在《修改过程》里,一如既往地努力,对小说的结构、语言等进行探索和创新,不断地在文学的世界里“突围”。(编辑 董明洁 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