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人均负债12万?假的!

吴晓波频道
2019-01-14 08:39

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数据,惊人的数据揭示惊人的结论,错误的数据产生错误的认知。什么时候该怀疑?什么时候该恍然?太难分辨了。 为此,我们今年新开了“数据辟谣”系列,用数据去辟谣,或是辟数据的谣,希望你会喜欢。

90后人均负债12万,这届年轻人为何那么穷?

看到这句话,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小巴随机采访了几位同学。

有人说:竟然这么多?估计是算上房贷了吧?

有人说:负债12万,恰恰证明大家不穷啊。

有人说:从理财角度看,负债也是一种能力。

但小巴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数据肯定不对啊!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我来给大家剖析一下。顺便讲讲,如何辨别一条似是而非的谣言。

1

先来看看这条可疑消息的全文:

汇丰银行最近调查显示,中国90后一代人的债务与收入比达到令人吃惊的1850%,该群体欠各种贷款机构和信用卡发行机构的人均债务超过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

这条在2018年末到2019年初广泛流传的消息,虽然表述各有变化,但少不了三个元素:

① 来自汇丰银行报告;

② 90后债务是收入的18.5倍;

③ 人均负债12万。

有人民币和美元的换算,18.5倍又写成了1850%这种百分比表述,加上汇丰银行的加持,让一切显得有模有样。

一、汇丰银行的报告,一般是英文的,而“90后”这个词却来自中文语境。

不是说“90后”不能译成英文(the Post-90s),但在国际语境里,更常见的表述是Millennials (“千禧一代”),一般对应出生于1982—2000年的年轻人。

即使汇丰银行真有这份报告,翻译过来也应该说千禧一代如何如何,不能和90后画等号。

二、债务是个存量指标,收入是个增量指标,“债务与收入比”的说法太过含糊。

假设小巴月收入1万元,年收入12万元,截至2018年末,负债24万元。

那我的“债务与收入比”究竟是按月收入算的2400%,还是年收入算的200%?

三、归根究底,人均债务不可能那么高。

我知道,大家都有过“被平均”的体验。

马云资产2700亿人民币,小巴资产X万人民币,我俩的人均资产为1350亿人民币。哪怕我连个零头都摸不着,这个数字也毋庸置疑。

同理,如果大量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就会出现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平均数值。

但是!债务不像资产那样,可以靠着少数个体的极高值拉高整体平均数——因为根本不存在少数个体的极高值。

认真想想,你见过负债上百亿的公司,但见过负债上百亿的个人吗?

哪家贷款机构想不开,会让一个负债10亿的自然人,有负债100亿的机会?

哪家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需要对公司负债承担无限责任?

当年史玉柱号称“中国首负”,也才负债2.5亿人民币而已(这还是因为他重视信誉,个人主动偿还企业债务)。2018年有人被网友评为90后“最牛老赖”,名下欠款也才1.4亿人民币。

根本不够拉高上亿民众的平均值。

2

上一部分,是小巴根据常识展开的合理怀疑,可能还有同学不服。没关系,怀疑只是开始,推动我们进一步核实信息。

这一部分,我们给出实锤。

首先,汇丰没有这份报告。

按理说,小巴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但我之所以敢如此断言,是因为在检索过程中,摸清了这条谣言的改编路径:

2016年2月,宏利保险(Manulife)发布的新一版“宏利投资者意向指数(MISI)”中提到,中国大陆年轻投资者(千禧一代)的债务,达到月收入的18.5倍。

报告中解释得很清楚,问卷采访了500位目标投资者,他们符合:

① 25岁以上(其中35岁以下的划为千禧一代,对应80后); ② 中产至富裕阶层(位于北上广,收入排在总人口的前50%); ③ 家庭财务计划的主要决策者; ④ 只有现金或主要住房,而无其他投资资产的,不被归类为投资者。

显然,1. 样本量很小;2.研究群体不是90后;3.调查针对中高收入投资者,他们对财务杠杆的使用不同于一般民众。

到2016年12月,路透社的一篇文章,名为《与马家人见面:千禧一代如何改变中国对金钱的看法》,援引了宏利保险的数据。

这篇文章运用了一些英文媒体的惯用手法:讲述一个个例,引用几位教授的评论,再加上几组耸人听闻的数字——宏利对于受访群体的说明显然太啰唆了,文中一概省去。

从这里开始,18.5倍对应的群体变成了全部中国千禧一代。

随后,路透社的文章被一些中文媒体(其中不乏知名报刊)编译,传入了国内。编译过程中,“中国千禧一代”变成了“中国年轻一代”,而宏利保险这个信源逐渐被丢弃。

转眼来到2018年8月,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布了“90后贷款消费报告”,这份报告内容来自平台问卷调查数据,本身没什么问题。

但是一些媒体解读这份报告的时候,把当年听过的“18.5倍”重新拉了出来。

从此,“负债收入比18.5倍”开始指向中国90后。 

2018年9月,一家专注于趣味报告的微信公号,把“90后很穷”当成了写作主题。 

文中,他们不但引用了“负债收入比18.5倍”这一说法,还引用了“2017年一线城市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6917元”,两两相乘,算出了12.79万元的人均负债。

(2017年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才5386元,不知道6917元是从哪里来的,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数字可以代表90后平均月薪)

这篇文章流传颇广,中国90后从此“人均负债12.79万元”。

2018年12月,不知始于哪家媒体,“90后+12.79万元+18.5倍”的组合,开始冠以汇丰银行报告的名头。

汇丰好冤。

同月,一家不像海外媒体的海外媒体,在其英文文章中引用了这个数据。

或许是为了更符合英文阅读习惯,18.5倍变成了1850%,12.79万元人民币换算成了17433美元。汇丰当然要写成HSBC,总不能是Huifeng。

两天后,《环球时报》编译了这篇文章。

“12.79万元”就这样成了“17433美元(约合12万元人民币)”,HSBC又变回了汇丰银行,1850%还是1850%。

自此,各大媒体、平台都开始放心使用这一数据。毕竟,《环球时报》译自英文媒体诶!找不到原报告又怎样?

各种控诉与追问随之而来:为什么90后那么穷?这届90后真敢穷!是谁掏空了90后?

90后有点想笑。

3

或许,还有读者好奇,会不会报告是假,数据是真?90后确实人均负债12万元?

那我们再来算算账。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有超过1.88亿90后。

如果人均负债12.79万元,那么90后群体一共负债超过24万亿元。

而根据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截至2017年末,全国住户部门债务余额40.5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1.9万亿元。

大半个社会的个人债务都在90后身上?甚至比全民的房贷总额都高?

90后里,1997—1999年出生的人还在读大学本科,最老的1990年生人也一般工作不满十年,他们能不能背得起这口巨大无比的锅,大家可以掂量掂量。

反正这锅小巴不背!都多少年了,还在污名化90后!

后记

不想怼任何一家媒体,小巴也是自媒体人,也喜欢引用夺人眼球的数据。

小巴也出过错,吴老师也出过错,考证每一句话太强人所难了,孰能无过?

之所以要较这个真,是因为这次看到太多有公信力的媒体和平台,竟然都被忽悠了,实在不希望一直这样讹传下去。 

出人意料的结论,来自出人意料的论据。如果论据错了,由此而生的判断不是很危险吗?

(来源:吴晓波频道,21财经APP获权转载)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