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机构投资人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伟婷,王艺燃 北京
2019-01-17 16:11

随着资产端预期收益率的降低,在资产端有基础资产获取能力、主动管理能力以及资产配置能力的机构,在负债端能够获取长久期、低成本的资产管理机构将脱颖而出,“赢者通吃”以及市场细分的局面会持续。

2019年,资本市场将如何表现?资产配置该怎么做?这是大型机构投资人普遍关心的问题。

虽然,在国内市场,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及中国大类资产特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周期较短并且缺乏底层数据支持,但是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一些普适性的结论,或对大型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有所启发。

日前,诺承投资发布的报告,描述了大类资产过去20年的价格走势,并从规模、周期、流动性、投资人结构以及风险收益特征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大类资产的特征,也分析了中国大类资产价格在总体趋势上涨趋势下,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通过对比海外机构投资人市场以及它们各自的资产配置策略,进而给中国机构投资人在大类资产配置方面给出方向性的建议。

下为报告摘要:

中国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与经典的大类资产特征研究相符合

在2005年之后,大类资产价格总体上涨,包括债券、股票、不动产、商品和股权。在此期间,阶段性受到宏观经济增速预期、宏观政策以及市场风险偏好波动的影响,资产价格发生波动。在大类资产价格总体上涨的同时,2008年后广义流动性增加以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的增大,资产管理行业的总规模从2012年到2017年增长了4倍。

另外,各经济部门的杠杆持续加大。具体来说,从2009年的实体经济加杠杆,2013年至2014年非标资产和同业加杠杆,2014年到2015年股市加杠杆,到2016年至今的居民部门加杠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则呈现周期性的波动,根据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及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000年之后,中国经历了5轮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和2轮朱拉格周期(投资周期)。因此,可以说,实体经济和金融资产价格总体上涨的趋势是有所脱节的。

除了大类资产的价格走势,中国大类资产呈现哪些特征?从规模角度看,各基础资产的存量规模总体持续上升;从周期角度看,目前,除了债券处于上涨周期,其它类别的基础资产均处于下跌或者震荡周期;从投资人结构方面,股票和商品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债券和不动产大宗交易则为机构市场。股权投资市场,以养老金、保险等为代表的长期资金占比不高(不足10%)。

从2006年以来,各大类资产单年的资产收益率、波动率以及最大回撤的研究结果看,中国大类资产的风险收益特征与经典的大类资产特征研究相符合:即股票的波动性大,出现多次阶段性投资机会,但单年的下跌幅度也可能最大。债券是避险工具,现金是流动性管理工具,这两类资产都是低风险低收益。大宗商品投资适合机会型布局,阶段性领跑各类大类资产的机会并不多。房地产的收益率和风险介于股票和债券之间。根据诺承投资的数据,PE基金的风险收益比较高。

那么,在中国大类资产价格在总体趋势上涨的情况下,发生波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周期视角来看,考虑到经济增长、价格因素、流动性及市场风险偏好,我们发现,在资产价格总体向上的趋势下,股票受经济增速预期以及市场风险偏好的影响较大,债券市场受流动性影响较大,不动产受行业政策影响发生波动,商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则比较独立。

在目前的内外部环境下,投资应该怎么做?

2016年之前,国内市场以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和开放金融市场为主基调,2016之后开始逐步转为紧缩政策,重点关注防范经济和金融风险。

在国内市场,研究大类资产配置及中国大类资产特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周期较短并且缺乏底层数据。从2005年以来大类资产的价格总体都是趋势上涨的,而政策周期则以2016年为分水岭。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分析研究总结出关于中国大类资产特征的一些普适性结论,并且与经典的资产配置理论是相符合的。

我们来看海外机构投资人市场以及它们各自的资产配置策略。从全球的资产配置的角度,按资产类别划分,除股票之外的证券资产(主要是债券)的总价值增长稳定,而股票的总价值波动较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自1995-2009年期间,权益类和证券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上升,信贷类资产的配置比例是下滑的。

发达国家机构投资人的市场格局是,总体管理规模上升,不同国家投资者的结构存在差异,但都是以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和保险公司为三大主力。海外不同机构投资人的资产配置框架是,总体而言,养老基金和大型保险公司资金体量大,投资策略各不相同,政府部门则需要在社会目标和财务目标之间平衡,金融机构有严格的法规边界。

具体来说,主权基金的资产配置,基于目标不同造成了资产配置策略不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政府养老金、政府储备基金等主权基金,均持有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而政府稳定基金则为了避险,持有较大比例的固定收益资产和现金。养老金则是权益类和另类投资比例稳步加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现金和债券在全球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中占比最大。捐赠基金的另类资产配置比例则与基金规模成正比,大型捐赠基金(规模大于10亿美元)的平均另类资产配置比例超过50%。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家族办公室偏好有差异。资产管理机构管理的金融产品类型则是被动管理型产品规模增大,传统主动管理型产品占比持续降低。

我们来看国内的机构投资人市场。广义上的中国机构投资人可以分为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三大类。金融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最大,但是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的占比明显低于全球水平,资产管理的机构资金来源低于全球水平。展望未来,根据全球对标,我们预期养老金及保险总体规模增大,金融机构中银行理财规模继续独占鳌头,资产管理行业则会内部分化。资产端与负债端共同影响资产管理机构的规模和格局,资产端以基础资产池规模以及金融产品利润率为关键因素,负债端以投资人规模增速、期限以及风险收益偏好为核心。

随着资产端预期收益率的降低,在资产端有基础资产获取能力、主动管理能力以及资产配置能力的机构,在负债端能够获取长久期、低成本的资产管理机构将脱颖而出,“赢者通吃”以及市场细分的局面会持续。从基础资产池规模的角度,货币市场、债券市场、非标固定收益资产以及二级市场股票的规模最大;从基础资产池规模增速的角度,二级市场股票、金融衍生品以及未上市股权的预期增速领先;就金融产品类型而言,我们关注被动管理型产品和私募基金。

总结中国机构投资人目前的资产配置情况。养老金和保险公司在另类资产配置方面,实际比例尚未达到法规边界。主权基金及养老金,因为资金规模大,负债端期限长,流动性要求低,这些机构在资产端积极地在寻求资产配置多元化,增加长期投资,提高组合收益率,分散投资组合风险,降低波动性。政府引导基金,致力于平衡社会目标和投资人的财务回报,受行业政策和导向的影响大,更多是以委托管理的形式做投资管理。保险公司,资本是保险公司经营的核心要素,法规是保险公司的投资边界,两者构成了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重要约束条件,即保险公司的资产配置是在约束条件下寻求的最优解。银行理财子公司方面,理财子公司新规在非标配置、股票投资、销售门槛和私募合作等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放松,我们预期银行理财子公司在债券及类固定收益产品方面的优势会持续保持,并且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组合仍然会以债券及类固定收益为主。

(作者单位:诺承投资,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