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智慧源于重视基础研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1-19 07:00

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近日接受国内媒体采访,引发市场和公众关注。在采访中,他针对创新这个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其相关分析对于正在落实创新驱动的中国而言,很有参考价值。

华为推崇“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说法,即倡导开放的思想交流与智慧碰撞。任正非将这种思想落实到了制度上,建立属于华为的“罗马广场”,让大家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华为内部,这个机制就是“心声社区”,让华为人免费免责提意见。与此同时,华为还设立创新研究计划(HIRP),为全世界的高校与科研机构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咖啡吧”,在这里可以思想交流,技术分享,还可以与华为谈合作。通过HIRP,华为大力支持全球同方向的科学家。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像灯塔一样,可以照亮我,也可以照亮别人,不影响科学家们去推动产业化。显然,创新需要一种自由交流的氛围和机制,以开放性吸收宇宙能量。

华为这种开放性基于一个逻辑,即从假设创新到方向创新,从方向创新到思想创新,从思想创新到理论创新,从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到商业创新。扶持基础研究与技术研发,将“金钱变成知识”,最终让知识创造商业价值。

之所以有这样的一个逻辑,是在于这样的认知,近300年的工业文明史显示,基础研究是产业诞生和振兴的根本,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没有基础科学研究,产业就会被架空,而基础研究的根本在于教育。

华为要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就需要投入到基础研究领域,要像谷歌一样去研究和探索未知的东西,这样既可以为人类社会贡献,把财富转移到探索人类社会的未来里去,又能保持企业长盛不衰。因此,华为就需要以“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思想,与全球研究者保持开放式合作,包括资助一些大学和机构的科学研究。

基于这样的思路,任正非在访谈中针对我国情况提出了两个观点。首先,只支持“自主创新”精神,但不支持自主创新行为。因为在他看来,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财富,一定要踏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进,这样才能缩短我们进入世界领先的进程。因此,必须要有开放性,同时必须尊重知识产权。完全在创新上“自给自足”是不可取的,当然有些技术中国遭受封锁,需要自己研发,另当别论,但这不等于在所有行业都要自己摸索,都要中国企业全部占领制高点。

其次,中国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在于教育问题。华为以开放性吸收全球知识和思想,但中国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因此,任正非建议“让优秀人才愿意去当教师,优秀的孩子愿意进入师范学校,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盲目的人口红利化是不明智的,因为社会的生产方式是走向人工智能,将会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而不是人口数量。

华为因为在5G领域全球领先的技术备受瞩目,但任正非认为5G的作用实际上被夸大了,华为公司的成就也被更多人夸大了。现在,一些舆论认为只要建设了5G网络就占据了新产业革命的制高点,就可以衍生出物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工厂、智能医疗等需求,实现爆炸式发展。资本市场则炒作这些概念,似乎是新的“风口”,只要占据风口就能发大财。

事实上,这些领域的技术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即使有了5G网络的支持,他们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技术成熟并商业化。自动驾驶技术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正式商用,工业互联网实际上日本、美国等企业已经摸索了很多年,并未产生多大效率的提升,而中国企业连基本的信息化都仍需要努力。因此,在4G完全可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前提下,即使5G大规模投入,也很难在短期内催化出新技术与新产业。

中国当前的创新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以营销为主的“创新”,即只增加产品的某种功能或改变外观,并以此为营销噱头,但缺乏技术创新;另一种趋势是在没有多少技术基础的前提下,在资本和政策推动下,进入一些新兴领域,希望弯道超车。这两种现象代表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潮,但是,任何的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都是扎根于坚实的基础研究。在技术创新领域,丝毫没有投机的可能。

作为中国一家具有全球领先技术的企业,华为成功的经验值得中国企业与相关政策制定者认真研究与借鉴。应该学习华为的开放精神、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不懈努力,以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重,客户需求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