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改造记

21世纪经济报道 辛继召 山东莘县报道
2019-02-13 07:00

在华北的农村,冬天的到来并不必然昭示着可以蹲在墙角晒太阳,找人闲聊也成了一件奢侈的往事。

位于冀鲁豫交界处的山东莘县,是传统的中原和东夷文化的边缘地区,东丈八村全村人口1700余人,唯一的地理优势是处于两条省级公路交会之处。平日里是安静的。安静的村民没有在猫冬,而是在冬季的大棚里忙活。

唯有“春晚”能将人聚集到一起。从2018年开始,东丈八村的村民们开始每年举办一次自己本村的春晚。2019年在农历腊月廿八晚,第二届春晚仍是本村人自办、自编、自演的乡土节目,舞台搭建在村子的已废弃的小学校边上,延续了三个多小时,临近四邻八村的村民从舞台拥挤延伸到街口。

在这个最基层的小乡村,春晚从电视里走出来,逐渐有了自己的文化。与刚落成的5座农村社区小楼、数百个田野里的温室大棚和千亩果园,构成了一个乡村自我改造后的有机体。

“洗脚上楼”

“我给大家伙说,按照政府的统一要求,村里的公墓刚完工了,请人看了风水,风水很不错,以后各家不允许再用棺材,统一埋到公墓中去。”村里春晚开始前,村支书先拿着大喇叭吼了一遍。

站在零下的寒冷天气里,村民们看完了三个多小时的本村春晚。在这个小乡村,和一年前才开始的农村春晚一样,公墓是这个乡村改造试点中新落成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一。

乡村改造开始于新农村建设,三年前,东丈八村修建了村级公路。上级政府拨付资金不足,村支部向外出务工人员募捐,硬是把公路从村里的宅基地修到了田间地头,并在村子内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更显著的变化,是从传统的宅基地自建住宅到农村社区楼房,即“洗脚上楼”。

改造开始于五年前,约从2013年开始,在政策的推动下,东丈八村开始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在村子的南面、临近鸿雁渠河道和公路处,竣工了五座农村楼宇,每座大约7层,总计约140余间、建筑面积1.6万余平方米,上百户家庭从传统的宅基地自建住宅迁入。村支书表示,村里还计划再建设几幢楼房,并在河边建设10余栋农村别墅。

与农村社区一并,村里在楼房旁边建设了一排二层小楼,用作商店门面。虽然暂未形成商超的规模,但是配套的农村超市、快递物流网点、服装店陆续开业,苹果枝炖鸡等特色饭店也在这几年营业。在乡村基础上,小城镇的面貌雏形已现。

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建设自家住宅,是千年一贯的农民生活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是这几年政策层面力推的一项工程。

乡村改造源于需求。东丈八及其附近的西丈八、大场集、西大场等四个行政村组成一个自然村落。仅在20多年前,村子里还有不少土坯房,老一辈人居住在夯土砌成的房子里,这种房子以夯土(中由秸秆压实)做墙,只在墙梁处用砖。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村里逐渐建设起砖砌的平房。前几年,政策先是推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随后是“合村并点”。随着人口增加,只能在村集体内流转的宅基地供不应求,宅基地价格一度上涨。

以成本核算,建设居民楼宇与宅基地自建住房大致相等。对于宅基地,一栋150平方米(8米×18米)平房,砖块、砂石、房梁、建筑涂料需要自己购买,加上名为“垛墙班”的农村建筑队费用,粗略算之总计成本12万元以上。农村社区楼房户型包括100㎡、124㎡两种,村民买房价格大约为1150元/㎡,二者成本相差不大。

起初,政策推动“洗脚上楼”,村民存在抵触情绪。情绪是现实的困难,农村传统的生产模式下,小麦、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收获的晾晒、储存,都是在自己家的院子里进行,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尤其是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上,例如,农村运输工具从早期的驴车,90年代转为机动三轮车。近几年来一些年轻人购买了轿车作为代步工具,两轮或三轮电动车几乎人手一辆,替代了机动三轮车,一般的车库存放不易。直到经过几年试点,集中供水、供暖等逐渐配套后,村民在楼房中“冬暖夏凉”,开始接受住楼更加方便。

农业产业化雏形

上了岁数的人仍然清晰地记得上世纪春天里的风沙,以及用以充饥的红薯片和南瓜粥,小麦和玉米面和成的馒头。

东丈八村所处莘县马颊河以西地区(简称“马西”),位于黄河故道沙区,河决泛滥形成沙荒,该村即处于土壤沙化线附近。联合国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马西开展“2606项目”治沙。经过多年治理,沙化问题得以逐渐解决。

红薯和玉米的记忆,是由于两者的高产和抗逆性,但经济附加值较低,村民们虽可温饱但致富不易。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普遍较低。

乡村改造背后的所谓转型,在于从低附加值的粮食作物转向较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1997年以后,东丈八及其周边乡镇开始推广温室大棚种植和苹果树栽培,经过20多年方成规模。村支书告诉笔者,目前全村温室大棚大约有500多个,主要是冬暖式大棚,此外是大拱棚。东丈八及其周边的大王寨镇、魏庄镇、燕店镇已经形成温室大棚的种植片区,莘县也由此成为香瓜之乡、蔬菜之乡。

华北传统粮食生产一般为“一年两作”,冬小麦和玉米、花生轮作,冬闲时间较长。改种温室大棚后可以做到“一年三收”,温室大棚长度60-100米不等,北面砌土为墙阻挡寒风,南面为塑料薄膜接收阳光,夜晚加盖草苫保温,四季恒温保湿轮种。如春节前种植甜瓜,次年3月甜瓜即可大批上市;甜瓜之后,可加茬种植茄子、辣椒、冬瓜、小西红柿;秋季又可种植黄瓜等作物。

温室大棚的经济效益立竿见影。蔬菜价格随行就市,甜瓜、小西红柿等经由物流运至京沪等大城市,成为城市冬季的维生素来源,而不必靠冬储大白菜才能度过漫长的冬天。单个大棚每年收入,视乎菜价高低,较高者可至5万-6万元,低者1万-2万元不等。

此外是苹果树种植,主要为红富士、美国8号、嘎啦、红星等品种。苹果一年一收,每亩地可以种植33棵果树,每棵树结果200-300斤,每年每亩地可收1万余斤。每亩地的花费、农药成本大约为2000元。

不过近几年苹果行情较差,从之前批发1.2元/斤掉到了0.8-0.9元/斤,今年行情回升,但又遇到国内苹果普遍减产,很多村民将苹果树砍掉改为温室大棚。“大棚赚钱要快,干着才有劲,”村支书说。

(编辑:林虹,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linho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