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社融增量创新高至4.64万亿元,表外融资由负转正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奇 北京报道
2019-02-15 17:54

2月15日,央行发布1月金融数据。初步统计,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4.6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5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元,同比多增3284亿元,增长均十分明显。另外,M2同比增长8.4%,有所回升;M1同比增长0.4%,有所降低。

“信贷增速持续反弹,投向结构有所改善;表外融资中止长达10个月的负增长,人民币升值致外币贷款由负转正;M2持续企稳,M1再创新低;美鸽派声音增强,我国货币政策存在新调整空间。”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

信贷创新高

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23万亿,创历史新高,叠加表外融资开始由负转正,社融也创下4.64万亿元的高位。

一般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较高,原因在于,受信贷额度和盘点结算的影响,前一年挤压的融资需求一般会在下一年1月释放,为了避免优质客户流失,在年初优先对其投放信贷,此外,在早投放早受益的原则下,1月银行冲信贷的动力较大。

中信固收团队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去年以来新的市场和监管环境也导致了今年1月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数据超预期。资金面持续宽松叠加资产荒,银行去年底的部分投资项目开始启动;对永续债的鼓励缓解了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提升;监管对小微及民企贷款的鼓励也使得银行加大信贷投放;此外,2018年以来票据融资火爆,为了补充大量存量票据的到期,银行年初对票据投资的规模仍保持在高位。 

票据融资火热

连平称,与去年同期相比,社融中新增贷款中投向居民部门的贷款占比由33.5%下降至27.7%,投向企业的贷款占比增加,表明信贷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正逐渐增强。

然而,单月居民部门新增贷款达9898亿,票据融资增加5160亿较去年同期多增近5000亿,都应引起关注。谨防当前市场对货币政策存在偏松调节预期的情况下,出现新一轮的楼市热而对支持实体经济企稳的金融资源产生挤出效应。

中泰宏观固收齐晟称,从结构上看,表内的企业短期贷款、票据融资和表外的未贴现承兑汇票依然延续了此前显著高于历史季节性的势头,这一方面与宽信用政策下银行冲额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票据利率下降后,企业融资成本较低且存在套利空间,需求增加有关。

表外融资由负转正

表外融资中止长达10个月的负增长。1月在信托贷款由负转正增加345亿以及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延续上月的增量势头下,长达10月连续负增长的表外融资由负转正。

连平称,这可能意味着前期金融去杠杆和监管加强的影响已经减弱,过去一些与新规冲突的业务也已经一定程度上得到处置和清理,表外融资功能未来将逐渐得以恢复。

M1增速创新低

1月末,M2同比增长8.4%,增速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0.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低1.1个百分点。

连平称,M2增速持续企稳,主要得益于1月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年初降准以及公开市场应对春节现金需求的投放都给1月市场流动性创造了偏松的条件,M2增速持续企稳实属预期之中。而M1创新低,主要与春节前的季节性特征有较为密切的关系,较多企业活期存款可能由于节前大额支付行为转移至居民账户,新低M1增速可能并不代表企业经营活力不足。

(编辑:周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