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创文娱张昭:“活在春天里”

21世纪经济报道 贺泓源 北京报道
2019-02-16 07:00

相对市场关注度的现金流,张昭更在意的,是乐创文娱模式,全产业链面向C端,打造IP,追求更长产业链而非单个影片票房,对标迪士尼。“相对充沛,已累积IP,团队,都是优势,中国这么大市场,为什么不能有迪士尼,这也是我多次创业的原因。”

眼前的张昭平和而安宁,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依旧有时间面对自己,迈过乐视后,轻舟已过万重山。

沉静示人背后,是已变身乐创文娱的乐视影业,在业内几乎“沉寂”,作为董事长的张昭,对此显得淡然。“大家就觉得我们竟然还活着是吧,这就是要的效果。我们要通过一个又一个片子回来。”2月13日的专访中,张昭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这是记者第二次与他深度交流,上一次,是在两天前。

事实上,乐创文娱并没有沉寂,截至发稿前,其出品影片《熊出没·原始时代》,以极低初始排片率(4.4%)拿下5.94亿票房,现在,该片正在推方言版,并伴随一系列营销计划。

市场最关心的,还是乐创文娱资金状况,风险点在于,乐创文娱究竟离乐视种种债务有多远,能否得到大股东融创的全力支持。“张昭能力确实很强,但公司还有钱吗,能不能东山再起,实际上取决于孙宏斌(融创中国董事会主席)的支持力度。”多位市场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感慨。

张昭解答基本疑问。他透露,目前,乐创文娱在股权上已跟乐视完全隔离,“(乐视)0.1%的股份也没有了。”同时,作为大股东的融创,有通过增资等途径,注入十亿级别的资金量。“第一笔是变成二股东,后来一笔是增资,现在我们还在做一笔,公司现金流OK。”张昭道。

张昭还表示,融创是战略投资人,下一步可能会有一些业务上的整合。“他(孙宏斌)认可我们的模式。”

相对市场关注度的现金流,张昭更在意的,是乐创文娱模式,全产业链面向C端,打造IP,追求更长产业链而非单个影片票房,对标迪士尼。“充沛的现金流,已累积IP,团队,都是优势,中国这么大市场,为什么不能有迪士尼,这也是我多次创业的原因。”

当然,新的模式,也伴随着质疑,不停的“说服”,成了张昭重点工作。另一头,表面冷静的他,一直是个叛逆者。理科起步,再读哲学,硕士毕业后,离开母校复旦,赴美学电影制作,回国当导演,发现大环境不够好,从商,布局产业链,创业。张昭自我定位是多元的,似乎逻辑自洽,从来不打工,也不是百分之百拥有,在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间寻求中间点,用投资人思维看“感性”影视圈,但又享受对“人性”的感知。

行业处于低点,巨头囊括渠道,布道者张昭,继续自己的逆周期探索。

“熊出没”突围

眼下,《熊出没·原始时代》是张昭的工作重点,状态是,“忙了整个春节”。

《熊出没》系列起初是由华强方特制作的原创动画系列,乐创文娱为《熊出没》系列电影主要出品方,并参与电影品牌运营。

乐创文娱在《熊出没·原始时代》上,切入颇深。张昭透露,很早双方就在聊故事版,创意,华强负责制作,乐创文娱负责市场,联合投资共同开发。“我们用品牌化思路做内容,强化这个品牌,像一个IP+的台,或者说一个内容+的平台,负责出品。在项目上,我们是最大的投资方之一,投资收益、衍生品收益,市场费用收益为盈利来源。”他说。

乐创文娱真正大显身手,是在《熊出没》营销上。该片在上映首日(2月5日)排片仅有4.4%,凭借高上座率拿到7352.7万票房,上映第二天揽获8295.7万票房。对此,张昭似乎早有预料。他表示,“花钱买空间(排片)”,其实就是浪费钱。“我们根本不争的,不争就越来越低。”

乐创文娱把钱花在了另一端。开画起初,《熊出没》营销在包括乐园、亲子生活服务平台在内的亲子渠道上,2月12日开始,推五大方言版,最后,元宵节营销。

新模式成本不低。配音需要成本,更麻烦的在于说服产业链上下游,电影院软件、猫眼等渠道、区域发行,都是挑战。另一头,方言版确实助推《熊出没》超越周星驰执导电影《新喜剧之王》。

一定程度上,《熊出没》像是乐创文娱完整模式的一次预演,渠道缺失造成的低排片率,靠着IP逆势上扬,长尾营销,但张昭心中理想模式,并不止于此。

他心中的理想闭环是,用品牌(IP)带动市场,用市场带动发行,前提是,全环节面向C端。研投制营宣发一体化,每一个环节to C,都以品牌打造作为目的。张昭解释,好的模式,应该能够捕捉到某种社会情绪,并把它全产业链具象化,打造IP,而不是止于为了票房而运作。他举例,《冈仁波奇》实际上就是洞察都市人某些情感,由此获得高额票房。“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为此服务。”当IP打造成功后,便是长链条市场,影旅、影游、影艺、影文、影品联营,都是变现模式。

对于张昭全面to C的说法,在业内其实有着共鸣。2月13日,《流浪地球》观摩研讨会上,《流浪地球》出品方北京文化董事长宋歌表示,中国电影的题材和类型仍有很多空白留待创新,同时,要用观众喜欢的电影语言来拍摄、制作电影。

“应该全面面向观众,而不是单纯巨头组局,巨头容易迷信渠道,过分追求流量,而导致电影单纯为了感潮流而遗失受众需求。”2月15日,有电影上市公司中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张昭面临的挑战是,巨头崛起,争抢渠道,这也是《熊出没》低排片的根本原因。“我们确实要先照顾自己投的影片,动画片本身受众有限。”有院线人士表示。

这是否将影响乐创文娱模式?张昭显得乐观,他认为,掌握渠道的巨头,也过分沉迷于渠道,资源太多,平衡成为问题,同时,业绩压力,使得巨头在具体影片上,陷入盲目追求热点上,从而留下市场空间。

好消息是渠道还远远谈不上垄断。艺恩数据显示,在今年春节档,TOP5 影投集中度和观影人次双双下降。票房TOP5 影投票房集中度为26.9%,较2018年春节档下滑1.3个百分点,观影人次同比下滑18%。

“他们模式没问题,关键是现金流,娱乐产业本身波动性太强。”国信证券传媒首席分析师张衡称。

合鲸资本创始合伙人霍中彦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是一个看起来慢热,但中长线后劲很大的打法,但需要较为长线的资金投入,且投资人需要对公司的策略深度认可。

战投融创

实际上,乐创文娱曾经面临巨大资金缺口,结果是,乐创文娱高级副总裁黄紫燕被张昭“逼着”去合作方收账。

孙宏斌带来了至关重要的资金。2017年11月,孙宏斌为代表的股东决定增资,公司估值从98亿降为30亿。2018年3月,张昭发布内部信,宣布正式更名为乐创文娱,获得了融创中国及其他股东10亿增资后,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变成了融创中国。9月,融创中国旗下天津嘉睿通过司法拍卖,获得乐视控股所持乐视影业股权。

张昭将孙宏斌视作压舱的战略投资者。“(融创)是我们未来的合作伙伴,是文旅的运营者。现在是比较战略性的,逐渐变成业务的整合。”

对于两者关系,张昭评价为独立企业,但整合空间巨大,在《熊出没》落地宣发上,双方已有合作,包括被融创收购的乐视家庭入口等,均具想象空间。目前融创在乐创文娱,并无一票否决权。“老孙非常明确的,美好生活,它包含了住好的房子,在电视上看好的内容,出门可以看乐创的电影,然后可以玩自己的文旅城。”

在张昭看来,融创入局,更多两家的自主选择。“我们接触过后,融创选择增资,最终成为第一大股东,当时如果没有融创那笔钱,也有其他出路。”

另一头,对于控股权本身,张昭也有看法,他并不谋求控制权。“用企业家的心态去做职业经理人,用职业经理人的方式来做一个企业家。两者必须要融合,做大产业一定要大资本,不能小打小闹,我们是要做几千亿的大公司,而不是自己(控股)。要懂得收放自如。”

此外,张昭还透露,乐创与融创的关系,关键是能够互补。“我很希望对融创的文化产业有贡献。房地产行业这么大,文旅行业那么大,电影行业那么小,所以重和轻,有个要可持续的过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了解到,乐创文娱将开启新一轮融资,且融创将扮演重要角色。

孙宏斌倾情解囊,也是看上了乐创文娱本身较为健康的基本面,除了张昭,还有团队及其背后资源。

乐视时期,乐创文娱布局了大量IP及导演资源。其提供材料显示,除《熊出没》外,乐创文娱还拥有《神雕侠侣》、《狼图腾》、《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爵迹》、《影》等百余部IP,包括徐克、李仁港、郭敬明在内的诸多10亿级导演。这给乐创文娱留下了大量布局空间。

当然,张昭也拥有一个相信自己模式的团队,200人左右。“我也认同张昭的逻辑,但我们公司就没办法实行,因为团队无法统一,这是个历史问题。”前述上市公司中层向记者感慨。

对于公司在资本上的轨迹,张昭已有所规划。“我们现金流OK,模式是抗周期的,找到可持续增长的模式就可以上市了,现在更适合产业资本,未来,财务资本也会进来,这是个标志性节点。”张昭说。

对于他的说法,霍中彦表示,乐创文娱这一模式,有渠道资源的产业资本值得布局,基金期限较长的财务投资人也可以下注。“当然,合理估值也是个重要因素。”

活在未来

乐创文娱所有起点,来自张昭,解码这家企业,张昭本人是最重要一码。他的选择,时常显得幸运且“非主流”。这样的他,算是文化人、创业者、职业经理人还是行业人士?并不好定义。

本科时,上海人张昭在复旦学信息工程,上个世纪80年代社会风气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他发现,理科,并不是自己骨子里想要的东西。于是,张昭学会框架性思考转而投奔哲学。因为小时候经常路过上影厂,张昭燃起了电影梦,研究生毕业赴美学电影。

搞创作出身的张昭回国是在90年代后半期,恰逢第六代导演“缄默期”,“有很多人(导演)很痛苦。后来我不造车(当导演)了,我修路(做市场)。在中国没路,产业的路没铺起来,车怎么跑,造再好的车跑不起来。自己的价值,是为这些有才华的人去提供市场设施服务,展现他们才华的机会,那个东西是有价值的。”于是,文艺青年张昭进了光线传媒,变身商业人士。

理性的张昭没办法完全随情绪而动,准备完善产业链条,起码造个样本。“情怀要可落地,挣钱才能持续,在意识形态、资本和观众之间,怎么把创作者的东西,纳入一个可持续的,可循环的,可放大的这样一个体系里,这就是我们这的工作。我一直反对所谓的资本直接和才华结合在一起。一结合,就把这个才华给燃烧了,这就是问题,没有产业。”

在光线时期,张昭做过发行、娱乐、营销;乐视时期,转为了投资、发行、互联网营销,现在,更新为品牌营销,讲求全产业链控制。此后,一体化,每一个环节都是to C,每一个环节都以品牌打造作为目的,再用品牌带动市场。

张昭更多像个投资人、分析师,审视产业边边角角。

实际上,单纯从理性角度,文娱产业并不是投资的最好标的,产业容量有限,无法规模复制。这个时候的张昭,又回到了文青一面。“我还是喜欢做和人性相关的产业,离不了。”

目前的工作和生活,又回到了张昭可掌握的轨道。“我们已经在下一个阶段了,在下一个阶段的春天里,大家还在聊上阶段的冬天。我活在春天里,不活在过去,活在未来。”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编辑:张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