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催收联盟“套路”深 逾期借款人不可“因小失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2-19 07:00

随着P2P、信用卡分期等消费金融贷款快速发展,名为“反催收联盟”、“抗击催收中介”等灰色组织悄然兴起。

“贷款逾期职业带上岸”、“技多不压身、反催收我来教你两招”、“我们不是老赖、是在维权”……这类的宣传标语,日益出现在QQ群与朋友圈,吸引不少逾期借款人(即贷款偿还出现逾期)的目光。

那么,他们真能“带你上岸”、“维权”成功、“招数显灵”吗?

多位熟悉反催收联盟运作内幕的业内人士坦言,其实这些灰色组织操作套路很简单,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把事闹大”,迫使金融机构做出让步。比如他们最常见的一种套路,就是让逾期借款人制造“噱头”,扬言以群访、自杀等影响社会稳定的手段,坚决要求监管机关从宽处理,达到减免费用、宽限还款等目的,甚至个别反催收联盟组织者会教唆逾期借款人向监管机关施压,声称已向“国务院、国家信访局”等机构升级投诉。

此外,他们还会借助百度贴吧、新浪微博等公众网络平台,将逾期贷款人信访材料广为传播,以制造所谓的“声势”,部分反催收联盟还会对金融机构产品设计、营销、费用告知、授信审查、贷后催收等业务流程进行“生搬硬造”、“曲解条款”、“夸大事实”,以此向媒体反映并要求刊登,以此引发监管注意。

于是,一个关键问题接踵而来,如此“把事闹大”真能让金融机构做出让步吗?

在这些业内人士看来,答案显然是“不”,反催收联盟的很多操作套路其实都是“徒劳无益”的。

所谓的“让贷款逾期者制造噱头”,在多数金融机构面前明显“行不通”,以银行信用卡机构为例,这些持牌受监管的金融机构不存在“恐吓、不间断骚扰、发布假的法院传票威胁还款”等“暴力”催收行为;但的确会对逾期时间较长的借款人依法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律手段请债务人履行还款义务。

至于通过“夸大事实”、“曲解条款”等做法杜撰投诉案例向媒体反映要求刊登,不少媒体记者凭着自身专业知识很快会发现其中存在的“错误”,令他们无法达到“把事闹大”的目的。

但是,尽管这些套路收效甚微,不少反催收联盟依然乐此不疲地四处招募逾期贷款人加入组织,其实有着自己的算盘。

一位曾参与组建反催收联盟的人士爆料称,不少反催收联盟的发起者自己就是“老赖”,他之所以要“拉人入伙”,就是想希望扩大声势,以此与金融机构谈判为自己争取停止催收、豁免费用、躲避还款、索要赔偿等“福利”。

一位P2P平台业务主管也坦言,这类事件并不少见。此前他曾接待过一位反催收联盟发起者(在他的平台借款10万元逾期不还),这位发起者直言自己组建的反催收组织拥有上百位逾期借款人,若平台不答应他开出的豁免费用与停止催收等条件,他就煽动这些逾期借款人一起不还款,希望平台不要“因小失大”。

“此外,还有部分反催收联盟发起人看中这些逾期借款人的钱袋,以代写信访举报材料、申请费用豁免等方式向他们收费,但事实上,他们所造的申请材料很难达到金融机构豁免费用的要求。”这位P2P平台业务主管强调说,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还是逾期借款人。

他一再提醒,其实反催收联盟组织里存在诸多“陷阱”,比如联盟发起人会用所谓的“反催收成功案例或费用豁免技巧”吸引逾期借款人加入,要么煽动他们一起不还钱,要么想办法骗取他们钱财,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私人目的”。此外,部分反催收联盟还会倒卖逾期借款人个人信息,由其他借款平台向逾期借款人提供所谓的“借新还旧”服务,一步步将逾期借款人拖入“套路贷”的旋涡。

对众多逾期借款人而言,暂时不还钱或许能赢得“一时潇洒”,但留给自己的,却是一旦错过了还款期限,信用记录不断恶化,最终酿成自身信用记录受损(很可能被列入失信人群),给一辈子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相关条款显示,一旦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失信被执行人”的出行度假、买房、子女教育等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消费行为都将被限制。具体而言,失信人群不得乘坐飞机、列车软卧、高铁等,不得居住高档宾馆酒店,不得在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高消费,不得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不得旅游度假,不得让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不得购买高额保险理财产品等。

但失信人群的“悲惨”遭遇不仅止于此。据《民事诉讼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等相关规定,老赖还将面临以下“酷刑”:老赖唯一住房法院可拍卖;查封、冻结老赖支付账号;网上冻结、划扣老赖财产;老赖名单同步芝麻信用,网购受限;老赖不得担任老板、董事、监事、高管等。

这意味着失信人群将遭遇更大的不便。比如在移动时代,很多人都习惯在线上购买各类生活消费服务,但当电商平台通过大数据发现购买者被列入“失信人群”时,就无法给予很多便利性的金融服务。

有专家指出,当前信用正成为人的一种财富,珍爱自己的信用,本质上就是在守护自己的这份财富。加入反催收联盟,或许能带来一时的“不还钱”潇洒日子,但长期逾期不还钱,一旦被打上了“失信人群”标签,不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不便,还会面临严厉的法律处罚。

当然,部分逾期借款人并非主观上不想还款,而是受限于一时“囊中羞涩”。此时他优先应坦诚和家人朋友说明情况筹措资金还款,携手度过短暂的困境,避免个人征信记录恶化,同时,尝试与金融机构沟通说明当前状况,积极协商达成新的还款方案,绝不能轻信所谓的“反催收联盟”吹嘘,最终导致自身信用记录受损,祸害一生。

事实上,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基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服务宗旨,也愿意帮助逾期借款人尽快解决逾期还款等债务问题,比如站在客户立场协商达成个性化的还款方案,有时银行还会考虑部分逾期借款人的特殊情况(例如突患重疾或遭遇意外事故等),给予特别的债务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