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来了!科创当引擎,如何开足马力?

央视财经
2019-02-20 11:17

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外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等内容。

国际一流湾区,未来长啥样?创新引擎如何提速?如何更好惠及民生?2月19日晚,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以及央广财经评论员王冠做客《央视财经评论》演播室,深度解析。

国际一流湾区 未来长啥样?

新闻链接: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冯  奎:以体制机制变革释放大湾区活力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冯奎:粤港澳大湾区里几个地方的合作实际上由来已久,近年来我们看到有很多的重大工程基础设施建设都在这个区域里进行。但是越往后,我发现有些体制机制的瓶颈。举个例子,我问过一些香港人是否希望到内地工作,有的人说很想来,但是像社保、税费等方面在体制机制上有些障碍,这一定程度将影响到物流、人流和资金要素的流动,进而影响到个人的选择。因此,如何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实现释放大湾区活力的目的,是下一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深入发展的关键。

冯 奎:由大变强变优是大湾区必由之路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冯奎:和世界上其他三个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征很明显:形态大,总量大。目前经济总量在10万亿元,潜力巨大。但另一方面来看,大并不代表强和优。以数据来讲,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和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有一定差距,未来这样一个区域如何由大变优变强,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王  冠:用中国经济的明星阵容投身全球竞争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大湾区通俗说是一个或者是几个相连的海湾和港湾,加上相应的海岛所组成的经济非常活跃的地带。粤港澳大湾区本身拥有非常优越的地理条件,在此次出台的纲要规划里,重点提到了下一步如何和全球一级的大湾区进行竞争。我想强调的是,现在的布局是一个明星阵容投入到全球竞争中,能否形成合力是未来竞争力的关键。

科创引擎 怎样开足马力?

新闻链接: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广泛,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冯 奎:扩大共享应用 引领机构与平台布局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冯奎:提到大湾区的创新,就牵扯到如何培育创新主体,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纳入整个国家的创新体系。未来统一完整的创新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在这当中,如何扩大共享应用范围来引领机构与设施的布局至关重要。目前在内地,特别是在广东等地布局了国家的重点实验室,面向港澳地区,允许他们更充分使用,更好利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走廊来布局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让科技创新引擎动力更强。

王 冠:打通梗阻 优势互补 探索新模式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国际大湾区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转化的竞争。以硅谷、旧金山等为代表的地区,很好地将科技转化为支撑湾区发展的样本。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上既有优势,也有一些瓶颈,包括大湾区存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等等。整个规划纲要里,特别谈到一点,各个维度的要素要畅通流动,包括创新的要素、资本的要素、科研的要素等等,各地之间该如何衔接?发挥各自的优势?这些都值得进行融合与探索。

核心观点:

冯 奎:树立大湾区意识 建设创新型大湾区共同体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 冯奎:现在提到粤港澳大湾区,大家往往会说我是香港人,或者我是澳门人,也有人说我是广东人,未来我觉得培育和树立大湾区意识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建设创新型的大湾区共同体。如何通过文化的认同,价值理念的沟通,通过利益的发展将大家结合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王 冠: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启航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央广财经评论员 王冠: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启航,全球都在关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我们此刻所探讨的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并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事情,对于中国下一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如何形成合力如何协同发展,如何优势互补,都有极强的探索意义和示范意义。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谢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