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资本市场提供服务的前提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9-02-22 07:00

正向的循环是:一个健康的股市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截至2月21日,A股上证指数在节后8个交易日上涨了6.47%,市场情绪经过去年的长期压抑开始兴奋起来,炒作的气氛变得浓厚。

应当说,中国股市总体上估值并不高,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具有了投资价值。在消除一些悲观因素之后,股市具有上涨的估值基础,但是,在短时间内如此迅猛的上涨并不有利于股市健康发展,尤其是一些没有业绩支撑的股票连续涨停,除了带动所谓市场人气之外,还传递出清晰的信息:人们熟悉的A股市场又回来了。

之所以出现所谓“牛市初现”的景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美联储止步加息进程,不仅解除了全球流动性收缩对资本市场冲击的风险,大量海外资本还趁机流入A股抄底,因为A股蓝筹股估值较低,同时,MSCI新兴市场指数即将提高A股权重,因此,节后上千亿海外资金流入A股制造了羊群效益。

其次,央行发布的一月份金融数据显示社融远超预期,创下4.6万亿新历史记录。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些数据传递出货币宽松的信号,就如历史上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一样:当经济下行时就会采取刺激性政策。这种预期既改变了市场风险偏好,做多被认为是“政治正确”,具有安全性,金融数据也提供了流动性支撑。尤其是市场看到票据融资与短期信贷规模较大,认为资金可能没有流入实体经济。

其三,市场监管放松。近期市场监管放松明显,也被市场认为鼓励做多的信号。比如一大批业绩不佳的公司连续涨停,配资广告又重新泛滥,大量投资者开始加杠杆。在这个过程中,截至2月20日,元旦以来的31个交易日,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减持公告高达970份,涉及637家上市公司,甚至重现清仓式减持。这些与2015年所谓的“杠杆牛”市场十分相似,即在“做多的政治正确”支持下,在监管宽松的环境中,游资重新制造市场牛市气氛。事实上,A股具有上涨的基础,不等于会有牛市。

A股虽然在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并不很大,比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但是,在一个经济下行的环境中,容易通过下跌制造和放大悲观情绪与预期,从而给经济运行造成影响。尤其是A股散户投资者比例过高,很容易形成羊群效应。因此,在经济下行压力颇大的时候,资本市场稳定或者上涨也能影响和改变大众预期,从而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资本市场当作工具,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规则还不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在一个资金主导的市场,很容易形成“一放就乱,一抓就死”的怪圈。比如,2015年由杠杆资金炒起来的牛市,当时就有要把A股当作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声音,自2014年11月开始连续降准和降息后,又鼓吹“改革牛”,试图在牛市中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实行注册制。结果,过于宽松的监管政策鼓励投资者纷纷加杠杆,导致了股市暴涨暴跌。

当前,金融体系需要通过改革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能力,减少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这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短板,因为金融机构优先将资金给予有政府信用担保的地方政府与国企,从而对民营企业产生挤出效应。所以,这项改革需要有效的推进和落实。

但是,股市本质上不单单是一个为企业服务的场所,而是资源配置的平台,它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从而使得资金流入高效率部门,同时,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创造财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它必须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监管则是市场的灵魂,只有通过监管才能实现“三公”,才能维护投资者利益,并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持续提供融资服务。

如果把股市当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工具,为更多企业提供IPO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例,那么,这种结构性的理想必须建立在一个规则和法治的市场基础之上。如果没有规则和法治,这样的市场就会损害投资者利益,使得市场无法正常和健康的运行,这也是A股长期存在的问题。

发展实体经济需要资本市场服务,而资本市场提供服务的前提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从而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一个健康的股市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不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们不应该为了短期目标,就停止市场治理的改进,正因为不断以各种各样的目标而放弃市场治理,甚至还要干预和救助,所以A股一直带病运行,难以发挥资本市场应有的价值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