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西部“铁锈地带”观察 克利夫兰复兴困局:保护主义是错误药方

21世纪经济报道 姚瑶 美国俄亥俄州报道
2019-02-27 07:00

钢铝关税实施后,美国本土生产商立即提高价格,重启闲置产能,市场中因此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讨论。而对下游制造商来说,关税显然不是好事。此外,作为大豆出口大州,俄亥俄州不可避免地受到关税战“伤害”。

美国折叠

从中部的克利夫兰,到位于西岸的西雅图,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见到了两个不一样的美国。前者是曾经的重工业中心,全美第7大城市,人口一度接近100万,如今荣光不再,正为摆脱“锈带”标签而挣扎;后者则在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助推下,经济与房价齐飞,为过分的“辉煌”而苦恼。两个样本,一堆问题,各种思考。(董黎明)

“美国有种说法,叫‘飞越之地(flyover states)’,说的是有些地方只有人们在东西两岸间往返时,透过飞机窗户才会看一眼,俄亥俄州就是其中之一。”在餐桌上,特里用略带玩笑的语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他是土生土长的俄亥俄州人,长期从事房地产业。

尽管是玩笑,这话却似乎精准地捕捉到了美国一些地方略显尴尬的处境。比如俄亥俄、密歇根和宾夕法尼亚等地区,曾因水运便利、矿产丰富,19世纪到20世纪初成为重工业中心,后来却日益衰落,背上了“铁锈地带”(Rust Belt)的标签。

也正是这些长期被漠视的“飞越之地”,2016年成为左右美国总统大选的关键力量。

2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纽约辗转去到俄亥俄州第二大城市克利夫兰。初抵克利夫兰,浓雾弥漫,路上鲜见行人和车辆。尽管很多大厦透出陈旧感,但气派的设计诉说着不凡的过去。市中心有栋洛克菲勒大楼,指的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克利夫兰是他的起家之地,1870年他在此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

克利夫兰昔日的辉煌不止于此。俄亥俄州史上是美国钢铁制造中心,根据俄亥俄钢铁委员会官网资料,凭借水运、铁运条件及矿产优势,1853年后克利夫兰成为全美第三大钢铁城市。上世纪50年代鼎盛时期,克利夫兰人口一度接近100万,为全美第7大城市,但目前不足40万,已跌出前50大城市之列。

自由贸易的“受害者”?

与俄亥俄当地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等交流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美国昔日工业中心的衰退背后,是产业技术老化、环境政策改革、本土经济周期等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但与当下形势非常应景的是,不少当地人认为,他们是自由贸易的“受害者”。

俄亥俄钢铁委员会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当地钢铁业最大挑战来自国际贸易,本世纪初,来自亚洲、俄罗斯和巴西等地的非公平交易钢铁进口品涌入美国市场,当地很多公司被迫破产,大规模裁员。

俄亥俄州立大学2018年发布的《俄亥俄州衰退》系列论文称,1969-2009年,俄亥俄州高收入制造业就业净流失达75万个,其中至多约1/3由国际贸易造成。

在美国总统大选中,俄亥俄州历来被视为“摇摆州”。但2016年选举中,特朗普在该州所得选票超过希拉里8.1%,是该州28年以来最为“一边倒”的投票结果。特朗普反对自由贸易的竞选策略似乎一举击中了当地痛点。

当地非营利性政策研究机构Policy Matters Ohio一份报告称,近几年该州因自由贸易引发的就业流失又呈上升趋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的策略奏效。

世界贸易组织(WTO)前总干事拉米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曾表示,西方社会部分群体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度在下降,尤其是在美国,自由贸易中的“失败者”未得到妥善照顾,是特朗普当选的部分原因。

通过一些数据,可以窥见这些“受害者”的轮廓。为缓解自贸协定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政府早年推出“贸易调整援助计划(TAA)”,对因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受到损害的美国工人、企业及农民提供救助,包括职业技能训练、工资补贴、职位搜寻等。

“俄亥俄州制造业就业的流失是一系列因素造成的,但制造业转移和进口商品竞争肯定是显著因素,从TAA援助数据可以看出来。”Policy Matters Ohio研究部负责人Zach Schiller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根据美国劳工部统计,从2001年起(数据更新至2018年8月31日),俄亥俄州超过13.6万工人获得TAA救助资格。

申请TAA时,当事人要明确失业原因,包括失去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生产商的工作,或被外包取代,或因进口商品竞争而失去工作。而近年来出现的变化是,失去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生产商工作的占比已降至可忽略不计的水平,更多人是岗位被外包取代,或因进口品竞争而失去工作。2009年该州TAA资格获得者逾50%是因进口商品的竞争失去工作,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76%;但那以后,越来越多失业者是受外包冲击,这意味着就业机会转移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Policy Matters Ohio发现,以2016年TAA数据来说,该州就业转移目的地首先是墨西哥,其次分别为加拿大、印度和中国。

关税对当地负面影响大

当地一些专业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应重新谈判现行贸易协议,劳动力、环境等相关标准亟需统一。

但自由贸易真的是伤害当地制造业的“罪魁祸首”吗?前述俄亥俄州立大学论文指出,基于不同估算方式,贸易对该州就业的影响也存在不同。论文总结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该州因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而流失的就业应在6万至24.3万之间。

另外,除了国际贸易,制造业就业的流失与本土竞争、生产自动化也不无关系。美国历年制造业普查结果显示,2014年生产力水平几乎是1967年的4倍,意味着2014年一个俄亥俄州工人的产出与1967年四个工人的产出相当。据此估算,该州因此损失了逾100万个就业。考虑到制造业总销售量翻番带来的岗位需求,整体上自动化引发的制造业流失约为67万个。前述论文由此指出,自动化似乎才是就业流失的最显著原因。

拉米受访时就曾表示,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全球贸易体系,而在于本土。华盛顿智库经济政策研究所(EPI)创始人Jeff Faux也指出,美国工人的问题不在于国际贸易。美国本来就是靠贸易起家,根源在于自NAFTA开始施行的激进贸易新规则,以及之后美国签订的一系列的贸易协定令投资者享受到了贸易扩张带来的红利,工人却为此付出了代价。

那么,当地如何看待特朗普施行的进口钢铝关税呢?不少受访者表示,虽然现行贸易规则需要调整,但保护主义是错误药方。事实上,这对俄亥俄州潜在负面影响更大。

钢铝关税实施后,美国本土生产商立即提高价格,重启闲置产能,当地近期有停工9年的炼钢炉重新开工,市场中因此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的讨论。“钢铝关税就好比把自己的手指摁在秤上(put your thumb on the scales,看起来重了,其实是自欺欺人),”有人评论道。

而对下游制造商来说,关税显然不是好事。此外,俄亥俄还是大豆出口大州,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关税战“伤害”。

据美国商会估算,俄亥俄州有价值57亿美元的出口受到眼下的贸易摩擦影响,其中对加拿大出口为21亿美元、对中国32亿美元、对墨西哥近3亿美元、对欧洲超过1亿美元。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当地业内人士也不认为加征关税是个好办法。他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保护主义不会对市场产生良性作用,保护之下产业将成为“温室花朵”,懒于追求技术革新,从而失去竞争力。

为甩“锈带”标签发展新产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期间,“铁锈地带”一词往往与“转型”、“复兴”等词相伴出现,当地重振经济的渴望可见一斑。

上世纪50年代黄金时期,俄亥俄州的制造业就业占比超四成,目前跌至12%。特朗普政策很难将制造业就业提振至原有水平,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去年3月份美国开征钢铁关税时,俄亥俄州制造业就业为69.58万个,到去年12月份略微上涨至70.57万个。

尽管制造业就业似乎“回天乏力”,但就业整体图景并非一片暗淡。事实上,过去几年,得益于其他产业的发展,该州就业形势已在好转。近期非农就业数据显示,2000年3月以来,该州医疗健康相关产业就业增加近24万个,住宿餐饮业就业增加近9万个,公司企业管理就业增加超过5.6万个。总的来说,就业已接近此前创下的历史最高纪录,失业率亦跌至5%下方。

当地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又名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发展。它在2018-2019全美最佳医院中排名第二,其心脏诊疗连续21年全美排名第一。除此之外,当地还有以癌症治疗闻名的克利夫兰大学医院、MetroHealth医院等。

据克利夫兰所在的凯霍加(Cuyahoga)县政府发展部门介绍,俄亥俄州东北部几乎每4人中便有1人从事医疗健康相关工作;过去四年里,该地区的生物医药创业公司至少每年都募集到超过2亿美元的私人投资;过去三四年,该地区每年都有至少40家生物医药公司募集到私人投资。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已有中国资本投资了克利夫兰当地的医疗健康产业。

但有当地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由于本地资金较保守,更青睐房地产和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对医疗风投概念较为陌生,当地相关创投一定程度上依赖国际资本,但眼下联邦政府正在收紧相关外商投资审查制度,照此趋势,当地可能错失一些海外投资。

此外,当地也试图发展互联网产业,克利夫兰和州府哥伦布都参与了亚马逊第二总部的竞选活动,可惜双双落败。

俄亥俄州收入水平仍长期处于下降趋势。在辉煌的上世纪前半叶,该州人均收入一直高于全美平均水平,随着制造业的衰退,人均收入也一路下滑,目前为全美平均水平的9成左右。

“俄亥俄州经济确实有增长,但增速和很多州相比就相形见绌了,背后原因有很多,包括州政府对教育投入不够、资金外流,州政府及联邦的贸易等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地经济的复苏势头。2018年的就业增长是1990年以来最快的,但多数岗位收入不高,俄亥俄州和五大湖地区暂未摆脱 ‘铁锈地带’的标签。”Schiller说。

上世纪工业鼎盛时期,当地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因污染严重,克利夫兰依傍的伊利湖一度被宣告“死亡”,其支流凯霍加河更因污染太甚,因轮船或火车溅落的火种数次引发水上火灾,很大程度上促成了美国《清洁水法》的实施。

离开之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来到了伊利湖边。萧瑟冬日里,不远处的克利夫兰天际线显得有些孤清。有那么几秒,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想起这个城市曾经有过的一个绰号——“湖边的错误(The Mistake on the Lake)”。复兴之路漫漫,但至少现在湖面看起来是清澈的,空气闻起来是清新的。(编辑:董黎明)

姚瑶

海外部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海外部记者。长期跟踪中国企业、机构及个人的跨境投资资金流向,关注全球金融市场动态,还包括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和重大产经新闻。曾多次参与达沃斯论坛和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等大型国际会议报道,曾获2016美国道富集团亚太区金融机构新闻奖年度最佳新晋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