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傩面具:蒙面的脸谱,质朴的信仰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伟明,李亚蝉
2019-02-27 07:00

本报特约作者  许伟明 李亚蝉 江西萍乡报道

【一】

你看这个是什么?

赖明德拿出一个木头面具,那面具有着凸起的眼睛,浓密的胡须,初一看以为是个傩面具,但定睛一看,竟是圣诞老人。“这怎么是圣诞老人啊,”我回答。他说,“对啊,就是圣诞老人,你说他是傩不?”

寒冬时节,江西萍乡市的一个小镇,赖明德和两个儿子正在家里雕刻傩面具。“前些天还没这么冷,这两天突然冷起来。”寒冷让他的双手冻得有些红紫,但雕刻依然娴熟连贯。他左手握住铁凿子的柄,右手握一把小斧子,小斧子不断敲击凿柄顶部,持续发出梆梆梆的声音,凿口处小块的木屑不断飞出。

很多人并不明白什么是“傩”,就像我在来这里之前,通过媒体和网络,对“傩”的理解也限于一种说不清的印象:一群人带着表情狰狞的面具,举行古老而神秘的仪式。而在赖明德这里,“傩”有着清晰的形象。他试图把人们对“傩”的疑惑解释清楚,所以他就雕刻了圣诞老人的面具——拥有傩面具的外形,但不是傩。

他正在给一个傩面具开坯,面具里的人物头上扎着两个冲天鬏,很像哪吒。我感到疑惑,“这是哪吒吗,哪吒也是傩?”赖明德暂停了雕凿,他说,“很多人以为这是哪吒,但是这个脸谱是一个太子,皇太子,绝对不是哪吒。”

“哪吒手握着红缨枪,脚踩的是风火轮,身披的是乾坤圈。这个太子耍的是双刀,一定双刀,这个双刀不会变革的。这个武器,过去叫法宝,不能变革的,不是每一个人想什么就是什么。”他继续解释。

那我依然疑惑,为什么耍双刀的太子是傩,而耍乾坤圈的小哪吒不是。圣诞老人当然不是傩神,但中国传说中的人物,怎么有部分是傩神,有部分却不是。《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是傩神,但同一个传说里的牛魔王就不是。孔子是傩神,但墨子、孙子、韩非子则不是。关羽是傩神,但同样能打的秦琼、尉迟恭却不是。区别是否为傩的依据,究竟是什么呢?

但可能赖明德并没有想得那么复杂,对于他而言,是不是傩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他有没有出现在《傩面具神谱》里。“我们是根据祖传的傩谱,继承下来的。”赖明德说,傩是有文化传承和谱系的,然后才有固定形象,不在这个谱系之内,光是戴着一个可怕面具,那绝不是傩。那《傩面具神谱》是赖家祖传的“宝书”,一般不给外人看,里面记载的傩神多达1240尊之多。

这众多的傩神,有道教传说人物、佛教传说人物、民间故事人物、历史真实人物等等。你很难想象,这上千个人物,突破了众多的“次元壁”,最终聚在一起;他们穿着不同的服饰,携带不同的武器,讲着不同的台词,个个都性格鲜明,却能组成一个紧密而和谐的体系。

如果强行以儒释道为坐标去理解傩,那基本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把《傩面具神谱》视作一个民间传说,而当时编《傩面具神谱》的先人们,从不同的历史、传说、神话中,抓取一些代表美德、力量、智慧的人物,纳入到三个主神的麾下,由此组成了一个类似《封神榜》的神话人物谱系。

数百年过去了,这个傩神的谱系依然在萍乡代代相传,扎根于当地人的朴素信仰之中。在对傩的理解中,我们大概没有必要太刻意地拆解出哪个傩神是儒释道,哪个又是自然宗教、原始信仰;相反,萍乡的傩文化体现了民间信仰中儒释道三教、民间土俗神信仰的融合。

【二】

赖明德态度亲切,雕刻时因专注而略显严肃,一旦谈起傩面具,又会流露出兴奋的神情。从15岁开始,他开始做傩面具雕刻,时间过得很快,近半世纪的时光就流走了,他今年63岁了,头发多半已经变白。

像他这种专门雕刻傩面具的艺人,在萍乡市的传统文化社会里,有一个专名的称呼叫“处士”。就像专门画唐卡的藏族僧人,“处士”们一刀一刻慎重地为傩神塑造形象。神灵需要外形,信仰也需要媒介,傩面具就是傩文化中重要的外在表现和媒介。

在一个固定的傩神谱系下,借由赖明德这样的民间巧匠之手,每个传说中的傩神拥有了迥然不同的、清晰的面目。慈祥的、愤怒的、调皮的、邪恶的,不同傩神的不同性格,也被刻刀凝固于木头上,承载着朴素的信仰,对抗着年轮的转动。

赖明德生长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处士”家族。在赖氏族谱的记录中,赖氏作为“处士”的历史可溯至周代,传承到赖明德已是第74代。若这是真的,则赖氏的血脉延绵堪比孔子后裔。而据赖明德所说,傩面具雕刻作为一门手艺,传到他手上也经历了43代人。一直到今天,赖明德雕刻的傩神的生动模样,或许和数百年前祖辈所雕的相差不多。

傩面具的雕刻和其他地方的木雕的技法差别不大,但为了表现人物形象的生动,那就得将写实与夸张相结合。尤其是夸大眼睛的部分,让眼睛明显地凸出来,这虽然也带来了某种恐怖效果,但却能很好地张扬脸谱的性格。同时,胡子、嘴形、眉毛也夸张化,并用浓重的线条来塑造脸谱的性格。

我们在佛寺造像中总能看到,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等都是安然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而天王殿里的四大天王则往往怒目圆睁、手挥脚踩,是一个动作瞬间的凝固。傩面具中的表情,更近于四大天王的这种塑造形式,面具里的表情像是从某个场景中定格的瞬间,或扬或展或蹙的眉、或瞪或睁或眯的眼、或咧或张或撇的嘴,组合出正直、彪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英气、滑稽、奸诈等丰富的性格与形象。

而这些傩面具的表情形象,早在祖传的傩神谱里确定下来,每个傩神的脸型、眼睛、鼻梁、头冠、胡须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雕刻者须严格依照这种古老的造型,不可随意更改。就像赖太平正在雕刻的周武将军,他的鼻梁在眉心之下的位置断掉了,而赖光华正在雕刻的财神的鼻梁则未中断,这都是祖辈固定下的形象,后人不能随意更改。

为了达到性格生动的效果,傩面具的雕刻手法也很复杂多变,浮雕、透雕、圆雕、线刻都不能少。所以赖明德工作台上摆放的雕刻工具有数十件之多,凿子、锉刀、铁斧、木锤、刻刀一应俱全,刀具的厚度、刀口的弧度多种多样,以适应不同阶段和不同雕法刻法的需求。

“我的手艺是和我父亲学的,父亲又是和爷爷学的,一代传给一代。”赖明德现在是湘东傩面具雕刻工艺这项非遗的国家级传承人。与此同时,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赖光华、小儿子赖太平,也自小与父亲学艺,现在都已是技艺卓群的艺人。

我们到来的时候,父子三人都各自忙于面具雕刻。父亲赖明德正在雕“皇太子”,赖光华雕刻的是“利市财神”,赖太平雕的是“周武将军”(三主神之一)。他们从社会上接受订单,有庙宇的也有普通人家祈福用的。

傩面具的雕刻,主要用的是樟木,雕刻好之后还要上漆彩绘、装饰胡须,若是用于庙宇的傩面具,也少不了开光、安腹臟等步骤。从开坯到完工,傩面具制作要走完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在赖家的车间里头,它没有流水线式的程式。这里的父传子承,是一种全能型的传承,从开料、打坯,到雕刻、修光,再到打磨、彩绘、装饰,全程皆由单人独立完成。

【三】

傩面具在萍乡市的乡村社会中主要有两种用途:一种是安放于傩神庙的神龛里作为神像之用的,叫“敬傩”;另一种是做成面具,用于傩舞表演的“耍傩”。作为“耍傩”的面具,是我们在图片资料、媒体传播中较为常见的,它被戴在人脸之前,搭配上相应的服饰、武器、动作、台词,让傩面具拥有更张扬的效果,所以也更令人印象深刻。

但耍傩的面具需要修得很薄,不然会给佩戴者很大压力。赖光华说,面具的背部要根据人脸的曲线而内削,面具厚度会打薄至整个重量不到一公斤,跳傩舞的时候,舞者用布条绑在头上,面具就能很好地固定在脸前。

傩庙、傩面具、傩舞,它们共同构成了萍乡傩文化的“三宝”。在萍乡的乡间,这三宝至今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在湘东区、卢溪县、上栗县等区县,傩庙的分布也会更多,它们的鲜明特色是红色外墙和红色的琉璃瓦。

在见到赖明德的当天下午,我们开车在附近的村庄里寻访傩庙。在一个叫做汶泉村的村子里,一座红墙红瓦的建筑在村里很是醒目,那便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傩神古庙”。进到这个庙内就能看到,正殿的神龛上安放的是唐宏、葛雍、周武三个大的傩神面具,每个高度超过一米,三个傩面具的表情都是在亲切地微笑。正殿左右两侧的墙壁上搁板上各自摆放了一排可用于傩舞的小面具。这种安放方式是萍乡众多傩神庙的典型模样。

庙里头的墙上还有一个极为特别的橱窗,其中挂着许多“内科”“外科”的便签。仔细一看,是诸如“金银花 甘草 水煎服”“黄苓 白芍 甘草 水煎服”等中草药的药方。这是“傩医”至今仍在萍乡流传的见证。在过去传统的乡间,村里人若是生了病,往往会到傩神庙里求取一个药方。在原生的傩文化传统中,傩庙不仅是乡民们祈福消灾的地方,还是看病求药的“医院”。

在庙里参观之际,看管傩神庙的老人回到庙里。他说,在汶泉村里还有傩舞队,每年正月期间,傩舞队就会抬着傩神、带着傩面具在村里巡游,村里每家每户见到巡游队伍过来,都会开门放鞭炮欢迎。随着外部文化和信息不断地涌入,萍乡的乡村也在改变,但这种娱神、娱人的民俗活动,至今仍在萍乡的许多乡村延续,它和宗族力量、道德教化密切关联,持续塑造着乡村的文化形态。

就像赖家父子多次对我提及的,傩文化不仅是简单的民间信仰,涉及到萍乡传统生活中的多个层次。至少在萍乡,傩文化体系内涵丰富,包括且不限于信仰、工艺美术、音乐、戏剧、民间文学、中医药等。这类似于在佛文化、道文化的传承中,除了信仰、仪式的部分,还有大量涉及到生活、审美、艺术等层面。

作为“处士”的赖明德,他并非单纯的雕工,还是一种特殊的身份,他们的传承不仅是手艺的传承,还有关于傩的一整套文化体系的传承。他说,每一个面具都有自己特定的“咒语”,他还念了一段专属于他正在雕刻的皇太子的“咒语”,尽管我几乎都听不懂,但我想那大概相当于每个角色特有的台词。另外,“处士”在傩信仰中,还扮演着某种宗教仪式主持的角色,比如他们要为傩面具“开光”。

和傩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都由祖传的书籍所详细地记录,并被一代代地传承下来。赖家保存着80本祖传的书籍,除了记录傩神谱系和形象的《傩面具神谱》,还有《神灵处士咒》《药谱》《易经》等。其中的《药谱》便记录着大量的傩医傩药的方子。而赖明德的大儿子赖光华,除了继承雕刻傩面具雕刻收益之外,也专门从事傩医傩药的传承。

【四】

萍乡傩的历史非常久远,现在很多傩庙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唐宋,而明代以后,萍乡傩有了很大发展,当地曾出现过“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盛况,清朝时萍乡境内大小傩神庙曾多达200座。在傩文化的体系中,“处士”扮演着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处士不仅雕刻傩面具,还要兼具乡间草根医生等职能,正是他们一代代地维系着傩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傩”的字面含义是“人避难”,后衍生为“驱除疫鬼”之意。《论语》中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在乡民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时,要穿着朝服,站在东面台阶上以示恭敬。也就是说,在孔子时代,中国就已有了一套和傩有关的礼仪。

大多数学者认为,傩起源于商周时的中原地区,然后再向边远地区扩散。学者刘锡诚认为,“傩是古代流行在中原地区的一种祭仪。”学者陶立璠认为,“原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傩文化,逐渐向边远地区转移,并在那里保存和传承。”

不过,江西省也是中国傩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干县太洋洲商墓出土的青铜双角神人面具,表明赣傩的起源之早。而记载最早的赣傩是南丰县《金砂余氏族谱·傩神辨记》。唐代《开元礼》对州县傩礼的统一规定,推动了江西乡傩的传播,萍乡等地便有了唐代建傩庙、供傩神的传说。

中国的傩舞傩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尤以长江流域的云、贵、川、湘、赣、徽等省,和黄河流域晋、陕、甘、冀分布最多,在不同民族和地区名称不一,如傩堂戏、端公戏、师道戏、僮子戏、地戏、关索戏等。

傩仪在宋代前后,受到民间歌舞、戏剧影响,酬神还愿、娱神娱人的色彩越来越浓。这点在萍乡傩的表现中很明显。相较于西南地区傩面具中的“鬼脸”居多,萍乡傩面具主要是表现生者的人脸,具有鲜明的生命感。傩在萍乡,更像是乡民信仰中可以信赖的朋友和保护神。

傩文化的产生、传承与发展,贯穿了漫长的农耕文明。如今,农耕文明渐行渐远,民间信仰的土壤渐渐消失。但依然有像赖明德父子这样的民间手艺人,坚守着古老的手艺和文化,在江西萍乡的一个小镇里,悄悄地为这项古老的文化延续时光。

赖明德一家现在计划在自家后面的空地上,建造一栋两层半的建筑,作为傩面具的博物馆,既为祖传的古代傩面具提供更好的保存、展示、体验、传承的条件,也能更完整系统地展示萍乡傩文化的魅力。不过他们计算下来,整个投资需要300多万元的资金,他们自己资金不足,需要多方筹措,目前他们打算售卖几件古代的面具来筹得一部分资金,同时也期待社会上的有志者为他们提供帮助。(编辑 刘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