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开创超大城市治理新格局 引导各大城市在增强市民满意度方面下功夫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波
2019-02-27 07:00

近年不少大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吸引了大量的新迁入人口。日前,西安、郑州高调宣布常住人口超越一千万,这意味着中国千万人口级别的超大城市在增多。虽然这些城市都看到了新增人口的消费潜力等积极因素,但也有人担心目前的城市管理水平能否适应这种新形势,这些新增的超大城市会不会遭遇严重的治理问题。

首先应该承认,各地放宽入户条件对于户籍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缩小城乡差距都具有积极意义,这也显示出各城市在考虑未来的经济发展时更加重视“人”的因素,把吸引优秀人才视为城市的增长潜力所在,比起过度强调投资、“招商引资”、GDP竞赛的旧思维而言,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也是在体察到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后所做出的正确决定。虽然新涌入的人口必然会给城市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我们应当尊重具体城市的管理者对当地情况的阅读能力,尊重其改革精神与城市管理创新精神,应当相信他们能够找到合理的方式发挥新增人口的优势,尽最大可能地避免资源紧张、过度拥堵等问题。

在改革开放初期,一种流行的城市发展方式是,上级政府在经济上向地方政府大规模放权,并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并促使地方政府在重要经济指标上展开竞赛,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与经济增长数据表现相联系。尽管这种方式有其具体的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城市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它也导致了不少问题,如不合理的区域间竞争,地方保护主义,政商关系模糊,城市发展不重视社会公平与民生,造成生态赤字等问题。在经历了这种粗放式的城市发展阶段之后,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新常态”的过程中,不少城市也已经向改进治理模式、走精细化治理之路的现代化发展思路转移,并在中央的顶层设计指导之下,采取了文明建设评奖、成功经验表彰推广等新的模式,不断提高城市的治理水平。今天各大城市采取措施吸引人口流入,是这场合理转型的自然结果,也是对转型成就的一个重要考验。

传统的GDP竞赛模式下的城市发展评估主要依靠可以定量的数字,比如经济增速、吸引投资金额、新创造就业机会等,但单单比较这些数字也会导致很多增长的隐藏成本被掩盖,而且数字很难反映市民生活的幸福程度,无法准确描绘城市发展的总面貌。而要形成新的治理格局,就必须重视和利用一些更软性的指标,除了经济绩效数字之外,还要能测量一座城市在清洁、安全、交通便利、社区和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表现。而这就需要让市民拥有更多的发言权,通过构建通畅的沟通渠道让他们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之中,通过完善的反馈机制来促使施政者不断满足人民的具体需求。

近年来中央政府及各省级政府也很重视地方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但单纯的政绩考核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不同城市之间易发生零和博弈,上下级政府之间可能因存在共同利益而监管不力,城市往往试图通过硬件设施和“市容”展示而获得高评价等,这种过度形式化的考核模式有待升级和进步。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对城市的评价和指导,要逐渐转向与自下而上的民众参与相结合的模式,未来中央应当引导各大城市更多地在增强市民满意度方面下功夫。

随着产业升级,未来会有更多农村人口涌入省会等大城市,以充分利用其规模效应所带来的经济机会,所以大城市人口的增多是一个长期趋势。城市管理者不能仅抱着增加楼市消费能力等短视思维来吸引新的人口流入,必须把不断创新和优化城市治理品质放到最优先的位置。城市管理者必须从看重纯经济指标这样的“工具理性”转向“价值理性”,认识到居民是城市治理的核心也是最重要的资源,打造一个公平和法治的环境、让城市居民安居乐业才是城市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当然,实现这个过程要特别注意建立激励相容机制,把更多的权力下放以鼓励基层创新。(编辑 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