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为何一地鸡毛?

南方周末 魏川
2019-02-27 18:28

互联网行业最近很“丧”,一家家曾经的明星企业跌落神坛,跌得最惨的,可能要数那些“共享经济”概念的公司。爬得越高,摔得越狠;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共享单车界,摩拜被美团收并后,更名改姓,从此深藏功与名,没了存在感。ofo商誉破产,创始人上了失信人员名单,赖着用户巨额押金不还,街上的小黄车缺胳膊少腿,且日渐稀少,不知去向。

黄色废铁可能都被用户扛回家泄愤抵债了吧。我两个月前在线发起退款,当时排在第1000多万位;刚才登录再看,原地踏步,一动没动。每人199元,排我身前的1000多万人,就是20个亿。谁要是接了这个烂摊子,只能理解为有颗公益心。

轻资产的滴滴出行按理应该躺赚,每天3000多万单,每单都抽佣金,相当于按次收份子钱,商业模式多轻巧?可它2018年愣是巨亏109亿元——怎么会?据说补贴司机花了113亿元。一边收份子钱一边发补贴,滴滴的管理重点是伸出“有形的手”,实属异类。

滴滴为何要给司机发补贴?高峰拥堵、天气恶劣时,行车慢、能耗高,司机出车吃力不讨好,宁可在家宅着。用户最需要用车时却打不到车,这不找骂吗?滴滴只得常年发补贴,激励司机出车,保障运力。如果以3000万的日单数作为分母,113亿的天文数字分摊到每单,平均也就补贴1元钱,刚好够骑一次小黄车。

名不副实是世间常态,共享经济尤为典型。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共享雨伞……甚至还有“共享男友”。多少生意,假借共享经济之名?比对其定义,追溯其初衷,回归其精神,就不难发现:这些几乎全是资本催肥的“伪共享经济”。

把上述概念改成:单车租赁、汽车租赁、充电宝租赁、衣橱租赁、雨伞租赁……毫不违和。它们只是依托手机LBS,基于互联网信用体系,实现了无人化自助短时租赁而已。

创业者们心照不宣,有意无意地偷换着概念。他们嫌“租赁”太传统太low,只有说成“共享”,才高级宏大,才能吹出估值。一家出租单车的公司,也配谈估值?换个说法,“以物联网为载体、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共享单车公司”,就大不一样了。ofo估值最高时达到40亿美元,投资人的数学肯定比我们好。

真正意义上的共享经济,是针对经济产能剩余的解决方案。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企业产能、库存出现闲置,个人有了闲钱、闲物、闲工夫。他人对这些资源有需求,但因供求两端无法对接,求之而不可得,闲置资源被迫浪费。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供求信息的匹配难题,闲散资源得以在更广阔的时空内重新激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只要交易成本合理,就能实现供需两端双赢。交易成本包括:线上信息匹配的成本,和线下资源交接的成本。前者便是互联网平台的收入,平台抽成太多,系统就会崩塌。

注意,共享经济须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这不是硬套概念、刻舟求剑,而是必要的经济考量。唯有闲置资源,才具备显著的沉没成本属性,才能确保供给侧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以及需求侧交易价格低于非共享模式下的价格,进而实现供需两端双赢。

顺风车是典型的共享经济:司机是临时的,车辆是旧有的,他凑巧要去某处,顺路捎带上你,几乎不额外增加成本,还能赚点外快。对乘客而言,车费显著低于打的费。作为交易成本,平台匹配供求,抽取佣金理所应该。司机、乘客、平台三赢。

顺风车似乎只是特例,我们身边的共享经济业态,单车、充电宝、雨伞……几乎都是新增资源,这决定了它们最终的宿命。

在充分竞争领域,边际利润趋0,新增资源意味着新增成本,成本收益的账很难打平,大概率要亏损,更别提大发横财撑起高估值了。每一个“单车坟场”,都是一部新增成本的血泪史。

滴滴快车最初是纯正的共享经济模式,但在强化监管、提高门槛后,运力主流已发生质变。司机是专职的,车辆是专购的,既非闲人,也非闲物,与共享经济渐行渐远。

网约快车≈私有化出租车,滴滴已然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租车管理公司。请脑补一下全国各地出租车公司这么多年来走过的弯路、掉过的坑。被我这么一说,滴滴瞬间就显得土气了,听起来都不像个千亿级“独角兽”了。

设想:如果滴滴停止发放补贴,是否就能盈利?会发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司机流失,运力下降,乘客经常打不到车,用户体验下降,平台日活骤降,资本市场估值暴跌。对手伺机而动,挟新资本入场,烧钱抢用户……重走滴滴老路。

这似乎是个死结,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伪共享经济”的属性说起。请看一组对比:流量巨大的快车业务,让滴滴连亏6年,从未盈利;看似小打小闹的顺风车业务,却在2017 年给滴滴带来了8亿元利润——伪共享经济模式巨亏,真共享经济模式稳赚。

然而,区区8亿元,连运营成本都覆盖不了,据透露,滴滴半年的研发费用达到71亿元,服务器费用达到37亿元。用它支撑千亿估值,更是痴人说梦。

这是资本的逻辑:市场有多大?未来有多大?当前,我国共享经济行业年交易额超过6万亿元,数字看着挺吓人,但其中充斥了大量伪共享经济业态。更何况,这6万亿对应的是参与共享的服务和商品的价值,互联网平台在其中充当的角色,只是信息匹配+交易成本,能够分得多少利益?

滴滴投资人王刚有段经典论述:“平台公司的本质是一家独大,特点是十年不赚钱,一年赚十年的钱。”“共享经济”概念的公司而今一地鸡毛,但它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等把所有对手都熬死后,再“一年赚十年的钱”。但这,可能吗?

(来源:南方周末)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