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一周观察:发改委划规划纲要重点,民主党派建言大湾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伍素文 广州
2019-03-01 19:36

“我们已经会同粤港澳三地和有关部门,正在有力有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说。

这一周,国新办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和三地政府为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设划重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再次召开。此外,全国两会临近,民主党派关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提案也备受关注。

韩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

3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李希、何立峰出席会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员以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韩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已全文公开,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要始终把握好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意图,推动形成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一国两制”事业新实践。要始终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坚持“一国”原则,尊重“两制”差异。要始终发挥港澳的独特作用,提升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韩正强调,要聚焦关键问题、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要重点支持港澳与内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在粤港澳三地人员、物资通关,科研样本、实验试剂和遗传资源出入境,科研物资、设备跨境使用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便利措施。将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进一步向港澳地区高校、研究机构开放,支持港澳地区科学家、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要为港澳居民提供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在个人所得税优惠安排方面,放宽境外人士在内地居住的时间认定,明确出入境往返当日不计入境内居住天数。要大力鼓励港澳青年在大湾区就业创业。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把创业培训补贴、租金补贴、创业孵化补贴等政策范围扩大到来粤创业的港澳青年,遴选一批港澳青年优秀创业项目并给予资助。制定大湾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的管理办法,为港澳青年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更好工作条件。

韩正要求,粤港澳三地要切实扛起主体责任,积极协调配合,确保战略举措落地见效。中央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责,抓紧落实支持大湾区发展的各项具体政策措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深入研究,协调解决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重大问题。

国新办发布会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林少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务司司长张建宗,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政策研究和区域发展局局长米健在会上介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罗文表示,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完善我国区域创新总体布局,加快经济发展率先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迫切需要。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

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要素流动更加便捷高效?罗文表示,在基础设施建设“硬联通”方面,将统筹基础设施布局,抓紧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和城际(铁路)建设规划;提升珠三角港口群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在体制机制“软联通”方面,要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带动,聚焦科技创新、人员交流等关键领域,推进出台系统性的创新支持政策,实现科技人才便捷流动、科研合作更加紧密;加强内地与港澳口岸部门协作,进一步便利港澳与内地居民往来;研究制定和优化香港、澳门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探索推进在广东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和交通等民生方面,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的待遇。

民建中央:更大范围内实现粤港澳大湾区资金互通、金融产品互认

民建中央2月25日下午召开2019两会新闻通气会,介绍了拟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的部分提案情况。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陈百灵在通气会上介绍,民建中央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形成了《民建中央关于把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全球创新经济高地的建议》。该建议报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后,得到多位中央领导批示,国务院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肯定。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民建中央在前期调研基础上形成《关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生态体系的提案》。

提案建议,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深化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创新驱动-应用牵引”的良性循环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

提案建议,发挥湾区内华为等科技型大企业在科技创新特别是关键领域技术创新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既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又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构成的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创新体系。

提案建议,推进资本市场的联通与改革,大力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鼓励更多闲钱进入创新经济,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双轮驱动”。

具体而言,推进大湾区市场双向开放,更大范围内实现资金互通、金融产品互认。完善面向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适当放宽对企业盈利状况、股权架构的要求,考虑将企业的研发投入、研究成果等纳入上市标准。推进大湾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范发展,引进港澳及国际投资机构参与交易等。

民主党派两会提案聚焦资源环境:大湾区蓝天保卫战先治理航空港

资源环境历来是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关注的热点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今年资源环境类提案中,除了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老三件”,还涌现出不少新话题,这其中,海洋环境保护、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受关注最多。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的珠三角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特别是空气质量,是我国少有的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区域。但若与其他的国际级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的空气质量仍有一定差距。

民进中央《关于打赢珠三角蓝天保卫战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空港建设的提案》给出了一个药方:治理大湾区空港大气污染。

提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空港密集且负荷大,所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对PM2.5和臭氧污染生成具有重要影响。若空港大气污染得以改善,无疑将直接改善该区域的空气质量,而这部分恰恰是大湾区大气治理的薄弱环节。

因此,提案建议开展空港大气污染物排放与空气质量改善的关联研究,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排放和监管指引,组织制定总量减排计划和管控措施,对大湾区空港环境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估。

广东自贸区将享有更多省级乃至国家级权限

2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下称《通知》),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部署了40项试点任务,推动广东自贸试验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制度创新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据了解,《通知》赋予了广东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明确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外商投资设立建筑业资质许可、设立中外合资和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等审批权限下放至广东自贸试验区,对区内建筑企业资质申请、升级、增项许可,以及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广东自贸试验区将享有更多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权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通知》授权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定相关港澳专业人才执业管理办法,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建筑、规划、专利代理等领域专业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这意味着广东自贸试验区将在上述专业服务领域探索与港澳管理规则相对接,为港澳专业人才量身定做在区内便利执业的相关办法。

尤其是,《通知》支持广东自贸试验区在关键领域先行先试,如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干细胞临床前沿医疗技术研究、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个人境外证券投资、保税区外开展航空保税维修等,使广东自贸试验区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深圳:引进“海归”超12万 “秒批”政策瞄准留学人才

2月28日,深圳人社部门发布消息称,2018年深圳市留学回国人员引进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目前深圳市已累计引进留学回国人员超过12万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在众多留学回国人员中,深圳市超过82%为硕士及以上学历,95%年龄在35岁以下,主要集中在金融、互联网、教育等行业中。作为深圳市的“新鲜血液”,这批留学生极大地优化了深圳市的人口结构,对推动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全方位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同日,深圳市留学回国人员“秒批”也正式启动。该政策是深圳人力资源部门进一步简化优化深圳留学回国人员引进审批流程和审批方式、为来深就业创业的留学人才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出的创新功能。

香港:2018年私人住宅落成量创14年新高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月27日在公布新的财政预算案时表示,住宅的成交量和价格去年下半年回软,但目前楼价仍然与市民的负担能力脱节。政府现阶段无意撤销任何需求管理措施。

自2010年以来,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多项需求管理措施,包括额外印花税、买家印花税,而香港金融管理局则自2009年以来推出8轮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措施,包括减少按揭成数上限、供款与收入比率上限等。

“全球经济增长减慢,政经形势充满变数,或会影响投资情绪,以及令环球金融市场更加波动。市民置业前必须小心衡量风险,量力而为。”他坦言。

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公布的数据显示,香港楼价自去年7月起下跌,连续5个月下跌,累计跌幅为9.2%,然而2018年全年香港楼价仍录得1.61%的升幅。

同时,陈茂波指出,2018年香港的私人住宅单位落成量达21000个单位,创下十四年新高。未来三至四年的一手私人住宅单位供应量可维持在较高水平。初步估计未来五年(即2019-2023年)的每年平均落成量约为18800个,较过去五年平均数增加约两成。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