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 建设“人才湾区” 激发创新活力

南方日报
2019-03-04 09:10

“如果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那么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则可以是‘人才湾区’。”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而教育、人才是带动科技发展、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目前要更多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搭建起人才网络。”王辉耀对比了世界各大知名湾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的差异,他建议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保税区、人才飞地等举措,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

昔日招商引资 如今招才引智

南方日报:每一个世界级湾区其实都是人才集聚的高地。对比美国纽约、旧金山和日本东京等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集聚情况如何?

王辉耀:随着全球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球国家间的竞争日益转变为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纽约湾区是“金融湾区”,旧金山湾区是“科技湾区”,东京湾区是“产业湾区”,那么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就是“人才湾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是带动科技、工程、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从目前来看,旧金山湾区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劳动力占全体劳动力的比重达到46%,纽约湾区也达到42%,远高于美国平均水平(28%);东京湾区的东京都、神奈川县及琦玉县的大学和研究生院的学生数量在2010年就超过106万人,占全国的比重高达36.7%。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质量整体上还低于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特别是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占总人口数的比重相对较低。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平台载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建设也有待加强。

40年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广东、从粤港澳大湾区起步,招商引资带动的经济浪潮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40年后的今天,招才引智能否再掀起新的浪潮,也决定了粤港澳大湾区能不能再创新的辉煌。

南方日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人才湾区”有什么优势?

王辉耀: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基础与产业链互补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如今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航空市场规模领先全球,有国际化综合枢纽的重要地位;粤港澳三地的产业优势形成互补,随着珠三角九市的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及产品研发、现代服务业等价值链高端延伸,将成为高端人才集聚的基础。

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创新资源汇聚也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环境。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众多高水平大学,粤港澳三地高校逾百所,在校生超300万人。港澳高校的国际化特色和学科领先水平与广东高校的本土化和市场化优势结合,能为世界级高校集群建设提供更长远的支持。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又为人才提供了安居的保障。其中,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实施,珠三角城市群将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生活圈”,推动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和集约配置,加速两岸三地的人才流动,为打造内联外通的人才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具有全国领先优势的政策为人才提供了集聚的动力。在人才发展上拥有作为自贸试验区,享受在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等自贸试验区区域实现人才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的一大优势。在与港澳等境外人才政策上先从试点地区突破,再到粤港澳大湾区复制推广是自贸试验区为大湾区人才发展提供的优势之一。

拓宽招揽渠道 广聚天下英才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到,要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吸引优秀的国际人才、培育国际人才集聚的土壤?

王辉耀:不管是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还是纽约湾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湾区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国际人才的集聚,国际化人才集聚的比例非常高。例如,位于旧金山湾区的硅谷,有接近一半的创新创业者都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国际人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外籍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仍较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大国际人才引进力度,实现弯道超车尤为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关键在于广聚天下英才,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成为中国的大湾区,而且要成为世界的大湾区。

城市引才吸引力和人才竞争力的高地,与该城市灵活的管理、商业环境及对内外开放的程度等因素息息相关。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大磁场,广东与香港、澳门紧密联手,是吸引国际人才最理想的基础。接下来,围绕《规划纲要》,在《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界合作协议书》框架下,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借鉴海南省免签新政的成功经验,探索放宽海外人才入境粤港澳大湾区限制,允许海外人才以旅游、短期学术交流、创新创业合作等为目的,从粤港澳大湾区任意对外开放口岸免办签证入境,并在大湾区区域内停留最多30天,助力大湾区成为实现海内外人才交流与聚集的集聚地。同时,可以创新粤港澳大湾区柔性引才措施,考虑面对外籍人才实施工作假期签证,允许签证持有人在大湾区范围内合法受雇,短期从事专业领域工作或研究。另外还可以实施全球英才招聘工程计划,推动落实引才系统化精准化,建立专门在全球搜索、关注、接触、挖取人才的大湾区猎头部门。利用香港、澳门国际化的优势,实施全球英才招聘计划,以海外高端留学人才与华裔人才为重点,外国高级人才为补充,吸纳具有战略意义和领军作用的全球顶尖人才。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引进世界知名大学和特色学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集聚国际人才,也将加快一流大学的建设。

王辉耀:是的,在这方面香港已有很好的范例样本。比如,香港科技大学在成立之时就有约85%的师资来自全球各地,在30年内就打造成了世界一流大学。目前香港国际化师资的比例占到了40%,而内地高校的国际师资比重仍较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人才引进也需要载体。如果我们能引进10所国际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人才就可以很好地沉淀下来。

建立人才飞地 创造外溢效应

南方日报:《规划纲要》提出,要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如何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的流动,创新建立大湾区人才一体化运行机制?

王辉耀: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粤港澳之间的物理连接网络逐渐形成,但人才网络还有待进一步成形。粤港澳大湾区的硬件设施已经具备吸引国际人才的条件,目前要更多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与国际做好对接,力求将全球人才为我所用,助力大湾区人才战略全面顺利实施。我建议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探索:

一是建立互通互认、共享共建的人才引进、评价、服务体系,比如通过推广“大湾区人才卡”“大湾区英才计划”等政策,在税收、出入境、执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消除壁垒,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更加自由、更加便捷流通的运行机制。

二是可以考虑建设“人才保税区”。对区内企业、机构设立的研发中心接受港澳台、国外捐赠或从港澳台、国外购入的教学科研设备、仪器、用具等,取消进口上限,给予免税或保税;对技术先进,尚未列入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的企业进口、境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高层次人才企业需要的生产设备,给予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税收优惠。

三是可以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实现多试点布局,建立人才飞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秉承“借脑研发、柔性引才、合作共赢”的理念,通过在港异地建设研发机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器等形式,运用好“政府+市场”的“双手”,允许大湾区三地人才在飞地自由出入境,创新创业,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间的土地使用空间整体转让。而飞地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必然对周边地区产生积极影响,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外溢效应。

香港人才社会化、市场化的行业协会认证模式也是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在设立制度、财务制度、入会制度、管理制度和职业认证制度等方面引进和推广香港职业资格制度,使粤港澳大湾区内行业协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