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燃A股的“小杠杆”:券商营业部保证金爆发式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维 北京报道
2019-03-05 07:00

中小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杠杆交易成为A股市场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券商在市场上涨过程中的积极营销亦成为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市的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沪深两融规模已达8046.21亿元,2月份两融规模累计新增达876.70亿元。(陈东球 摄)

A股的持续反弹下,更多个人投资者正在更加积极的带杠杆入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交易所数据发现,2月11日至3月1日的15个交易日内,沪深两融余额已从7169.51亿元直线增长至8046.21亿元,15天内增长超过12.23%。另据记者从部分营业部了解的情况来看,两融开户数量和交易金额也在顺势增长。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小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与杠杆交易成为A股市场快速上涨的重要推手。

券商在市场上涨过程中的积极营销亦成为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市的原因,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同时了解到,多家券商内部正在积极扩充获客渠道,不少券商正在追加投放预算,选择与自媒体、财经论坛大V展开获客合作。

积极的“小杠杆”

个人投资者似乎对此轮A股反弹保持了较高的热情度。

“目前散户开户和交易的热情都远大于机构投资者。”汇金系一家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坦言。

据部分券商人士透露,日前多家券商移动端交易系统的崩溃,就和个人投资者的集中登录有关。

“2014年底到2015年的那轮牛市里,成交规模的确比现在还大,这轮反弹到现在的日交易规模并没有创下历史纪录,但扛不住的是小额、多单问题。” 上海一家券商IT系统人士坦言。“散单太多,就算每一笔交易规模都不大,所以会出现账户交易系统应付不过来的情况,这也是此前未能预料的。”

另一个个人投资者跑步入场的特点是密集动用杠杆资金。“这一轮反弹中,个人投资者通过两融等工具加杠杆的迹象比较明显。”前述汇金系券商营业部负责人认为。

融资融券规模是个人投资者密集加杠杆入市的直接体现。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沪深两融规模已达8046.21亿元,2月份两融规模累计新增达876.70万亿元。

“2月份有长假,所以交易日减少,如果扣除这一因素2月份的两融规模很可能破亿。”一家上市券商两融业务人士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2月份交易日合计仅有15天,较常规月份的22个交易日减少7天,若将该增长速度放在正常月份交易天数下推算,两融的月增长规模将超过1200亿元。

具体到个别营业部,则是其客户保证金规模的爆发式增长。

“保证金规模从几百万一下自扩张到了上亿元,一个月时间增长了40多倍。” 3月3日,北京一家证券营业部人士透露,“两融交易增长的速度从来没这么快过,甚至即便在2014年、2015年也没有过。”

但有业内人士同时指出,由于此前两融规模缩水创下近来历史纪录,因此出现报复性反弹也并不奇怪。数据显示,2月1日的两融规模为7169.51亿元,同样创下了2014年11月份以来的A股两融水位的历史最低值。

“因为之前两融规模萎缩得太低了,所以2月份的两融数据有报复性反弹的因素在。”前述两融业务人士表示,“如果市场热情后续乏力,这一增速并不会维持太久。”

与两融数据形成鲜明反衬的,则是仍然在持续缩水的股票质押市场。

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日A股市场质押股数为6284.38亿股,较上月同期的6320.06亿股减少35.68亿股,质押股占比从9.74%下降至9.67%。

“目前质押盘的萎缩说明去年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下的市场出清还在持续,伴随着指数上涨,一些大股东正在化险为夷,但新的股权质押融资业务增长正在减少,一方面和政策强化监管有关,另一方面机构经过去年的风险,也降低了从事这项业务的意愿。”南方地区一家券商机构部人士表示。

“从两融和股权质押的增减对比能看出这轮反弹中中小投资者的杠杆助推力。”前述汇金系券商营业部负责人指出。

券商的积极营销

个人投资者加速入市的另一原因,则是券商的加大营销力度的积极揽客。

例如日前平安证券经纪业务就在内部发起了紧急动员,号召员工要在市场环境好转时抓住市场机会。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多家券商都在借力此轮A股反弹加大营销预算投入,并探索多种形式获客可能性。

“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券商现在就在追加各种渠道和投入。”一家上市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不少券商领导认为这轮A股行情为券商趁机扩张业务和服务能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我们也会对客户的资产情况进行实时掌控,如果客户开始满足一些业务资质的开通条件,也会提示其考虑开通。”另一家上市券商营业部人士表示,“也有不少客户对科创板感兴趣,正在询问开户的详细要求。”

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的深圳某券商为例,其就在不少财经网站门户寻找意见领袖营销模式的合作机会,方式是将其开户或咨询业务链接放在该类平台进行导流。

不过面对券商的积极营销,也有合规人士担心此类业务的过度扩张可能会触及投资者适当性的底线要求。

“一般代理证券业务营销都需要一些资质,目前的擦边球主要是直链,相当于这些大V直接给券商业务导流,并非其代理推介证券业务,所以规避了一些监管风险。”西南一家券商合规人士表示。“但按照实质大于形式原则,这类合作是否会出现合规风险,仍然有待市场和监管的校验。”

(作者微信:lw8346860 编辑:包芳鸣)

李维

资深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版块资深记者。致力于证券行业、资产管理、金融创新领域的报道和研究。2015年获评“南方报业年度记者”;2016年发布撰写多篇报告,并接受来自路透社、中国经营报等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