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以色列第二大投资来源 基建、科创、医疗领域纷纷牵手
2018年中国成为以色列第二大投资来源,仅次于美国。在期待更多中国投资的同时,不少以色列企业,尤其是科创企业,盯上了中国市场,期待在这里拿下大订单。
在美国加紧外资审查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正将目光转向其他市场。标普全球市场财智数据显示,去年中国对美科技投资总额下降79%。与此同时,据以色列创投研究机构IVC Research Center统计,中国对以色列科技投资逐年上涨,增至2018年的3.25亿美元。
“2018年,中国是以色列第二大投资来源,仅次于美国。”中国以色列商会总经理金瑞安(Ariel Briskin)2月28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说,去年中企在以色列投资了20个项目,还收购了3家企业,“我们期待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投资。”金瑞安说,“目前,我们最关注五个领域:医疗、环保、无人驾驶、建筑科技和农业,希望重点在这些领域加强同中国的合作。”中国以色列商会2008年成立,是专门促进中以商业交流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在北京、上海和特拉维夫设有办公室,现有150家会员。
从全球投资热度看,仅有800万的人口的以色列位居世界第8位,仅次于美国、中国、英国、加拿大、印度、德国和法国。2018年,以色列被投资和收购的项目总数为479个,比前一年下降了13.54%,但吸引的投资额为207.54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60.27%。
面对中国对以投资热潮,2月28日,中国-以色列商务理事会在京举办中方委员会年会暨以色列贸易投资机遇推介会,中国贸促会、中国国际商会副会长陈洲及以色列驻华使馆商务公使高非(Ophir Gore)出席了会议。
中国资金和市场深受青睐
据中国以色列商会统计,近20年来,中国在近30个科技领域内对以色列一共进行了138笔投资,完成全面收购项目17个。2018年,中企在以投资了20个项目,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集团、复星集团、维港投资、平安创投、盛景网联富士康等,涉及行业包括体外诊断仪器、超声波扫描仪自动化、云加密技术服务、3D成像科技、男装成衣制造等。
同年,中企在以色列收购了3个项目。成立于香港、从事基础设施和能源的私人控股公司盘古集团以约3000万美元收购以色列人口登记信息技术平台NIP Global;成立于杭州的启明医疗收购以色列心血管治疗诊断公司KeyStone Heart;成立于烟台的特种膜研发与应用公司金正环保收购以色列工业膜技术生产商AMS Tech。
中国市场和资金正成为以色列科创企业的“香饽饽”。2月28日的会议吸引了中以工商界代表400余人,包括不少以色列企业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参会的很多以色列人不仅给自己起了中国名字,还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另一半就是中国人。
绿色浸没冷却股份有限公司(GRC)大中华区品牌总监艾伦(Aaron Berkovich)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道,GRC是一家给数据中心提供浸没式冷却方案的供应商,去年刚进中国。他透露公司今年将在中国拿下首个订单,而且规模不小。“目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他说,“但中国很有潜力很快成为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随着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快速发展,中国将在超算领域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对节能减排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GeoEdge中国地区地区销售总监岳龙(Eran Navon)介绍道,他们是一家网络安全公司,专注于对抗各种恶意广告的攻击。公司共50人,一半是工程师,很多是以色列技术情报机构8200部队的退伍者,具备全球领先的网络安全技术。他说目前中国专门从事广告监测的公司很少。“我们最大的市场是美国,中国排第四。但按照当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可能在2019、2020年变成我们的第二或第三大市场。”岳龙说,“中国科技公司越来越注重网络安全,对我们的兴趣也越来越浓。”
中企海外工程承包大市场
近年来,中企在以色列承包工程市场从“零”起步,发展迅猛,承包的主要项目包括卡迈尔公路隧道、吉隆铁路隧道项目、阿什杜德南港口、特拉维夫红线轻轨等。
以色列轻轨项目是其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政府特许基础设施项目,其中红线项目是轻轨首条线路,将作为特拉维夫公共交通系统的主干网,计划2021年10月投入运营,年输送旅客7000万人次。
2015年,中国中铁旗下企业与以色列公司组成的联营体中标特拉维夫轻轨红线TBM项目西标段,合同额约5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进入收尾阶段;2017年,中国铁建中土集团、深圳地铁集团与以色列企业组成的联营体中标特拉维夫红线轻轨运营维护项目;2018年,中国中铁旗下企业中标特拉维夫轻轨红线系统及轨道设计施工维护项目,合同额约45亿元人民币,正在进行前期工作。
目前,中国中铁也在积极跟进轻轨紫线、绿线等项目的投标。另据中土集团副总经理张文锦透露,该集团近日获得以色列住建部颁发的C5建筑资质,“该资质是以色列房建领域最高的资质,为中土公司进入以色列房地产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轻轨项目,中企还在以参与了港口建设。2014年6月,中国港湾中标以色列阿什杜德新港项目,合同额约9.5亿美元,中国港湾副总经理贠亮在会上说,该项目具有标志性,是“一带一路”倡议重要成果;2015年5月,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获得以色列海法新港码头25年的特许经营权。
热火朝天的承包工程市场带动了双方的劳务合作。2017年3月,中以签署了关于招募中国工人在以特定行业短期工作的协议。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数据,2017年7月中以劳务合作正式启动招募程序,8月完成了7200名中国工人技能测试和体检。截至去年5月,已配比中国工人3636人,已赴以中国工人2455人。
哈药集团与梯瓦公司联姻
“谈起哈药集团与以色列梯瓦公司的合作,用一句现在最流行的话来形容,那就是:像极了爱情。”哈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志越在会上介绍说,这场跨国企业间的“爱情长跑”始于2013年,缘起于哈尔滨市政府在天津组织的一次商务洽谈,时任哈尔滨市长宋希斌为哈药与梯瓦牵了红线。
但这段“跨国恋”并非一帆风顺,因诸多原因双方几次“失联”。“直至2016年6月,哈尔滨市代表团参加天津夏季达沃斯年会期间,与梯瓦重新建立联系,哈药与梯瓦再次美丽邂逅。”徐志越说。
经过频繁互访,2017年7月,哈药争取到梯瓦公司在中国上市产品独家代理销售权的机会,2018年10月正式以1500万美元的总交易额,取得梯瓦6个产品的20年独家代理销售权。
梯瓦是全球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非专利药制药公司。哈药集团国际合作项目总监、药物研究院院长杨新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哈药与它的合作突破了以往国内企业跟其他国家企业的合作模式,不仅拿到了销售权,还拿到了技术授权。在梯瓦协助下,哈药将获得6个产品在中国的上市批文,其中硫酸氢氯吡格雷片为重磅产品,国内销售额超120亿元,且仅有4 家企业获得批文。
徐志越称,粗略测算,“此次合作5~8年内预计为哈药增加营业收入10亿~20亿元,净利润3亿~6亿元。”他透露,双方正就第二阶段合作深入商谈。(编辑:董黎明)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