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刘庆峰: “没有应用的AI企业,2019年可能会退出市场”
2019年“人工智能”还会有哪些产业机会?
人工智能从2017年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后,2019年已经是第三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人工智能升级为“智能+”。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要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科大讯飞刘庆峰。资料图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智能+”一词被首次提及,相关议题也受到多位代表、委员的关注。人工智能作为国家战略,正在加速与实体经济融合,推动中国经济优化升级。
3月6日晚,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AI市场存在泡沫,但并没有传说中的九成泡沫那么多。2019年会是AI产业化应用和规模化落地的年份,如果只是玩概念,没有应用的和明确的商业模式的AI企业,在2019年如果没有获得融资,可能就会退出市场。
AI落地三大举措
科大讯飞是2018年国内最受关注的人工智能企业之一,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连续两年提的建议都和人工智能有关。2019年他的建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源头技术创新、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是推动国家人工智能战略落地最关键的三大举措。
在建设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方面,他建议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加快确立人工智能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资方向。重点应放在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
在落实行业落地方面,他建议推动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行业大数据中心、典型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刘庆峰还提到,具有真实的实际应用案例、能够用统计数据说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效、能够基于典型应用场景进行自我进化,是判断人工智能规模化应用的三大标准。
此外,对于如何推进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步突破,刘庆峰认为应推动数学基础原理的研究,创新数学统计建模方法,同时加强脑科学基础研究以及人机耦合协作模式的应用反哺。
2018年和2019年刘庆峰都提到了关于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建议。一年前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大讯飞2017年有些预算没有用完,这是因为没有招到足够的优秀人才。其介绍,目前人工智能人才的工资状况上,中国企业开的工资比美国、英国公司要高很多,这跟两国劳动力的平均数量、平均工资对照是不太匹配的。
3月6日晚上,刘庆峰依旧表达了人工智能人才稀缺的观点,未来需要一大批一线的懂AI应用的人才。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供不应求,工业和信息化部调研统计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比为1:10。
对此,刘庆峰建议,可以打造人工智能五级“人才矩阵”。即进行人工智能基础人才、源头创新人才、产业研发人才、行业应用人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工人五个层次的人才培养,该工程需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等多部委联合实施,共同推进。
拓展“智能+”赋能制造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智能+”概念。报告中说,“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3月6日刘庆峰解读说,人工智能给制造业带来的改变,包括对制造业的流程的改变,柔性生产通过AI更好地分析用户需求,让个性化设计和生产中的个性化安排。另外,AI对制造业的产品更符合人的需求,比如自动驾驶、智能家居等,从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品的角度来说,智能+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从政策利好方面来看,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其中,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是以上任务的两项重要举措。
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工业基础和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在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方面,“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被提及。
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相关议题也成为诸多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提交的三份提案均涉及人工智能。他建议加强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打造智能社会发展基石。民生方面,借助智能云、大数据技术构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让老百姓出行更顺畅,同时完善电子病历管理制度,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全国政协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丁磊认为,在创新智能教育方面,要利用“AI+教育”等互联网技术消除城乡教育鸿沟、消除贫困代际传递,推动中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董事长周鸿祎则聚焦人工智能安全风险。他认为安全应该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建议加快国家级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各种资源,协同推进和解决。(编辑:周上祺,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zhousq1@21jingji.com)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