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建立中国垃圾债的流转平台恰逢其时
据今天21世纪经济报道消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周晓强建议探索建立违约债券转让市场。李强建议建立和完善违约债券流转平台和机制,由专业评估机构对违约债券残值评估后,通过法院拍卖或者公开市场流转等方式,吸引高风险偏好投资者或者机构,从而提高违约处置效率,更好化解和缓释金融风险。
高收益垃圾债的本质是政策宏观逆周期调控在微观的落地,因此相关的法律机制建设尤为重要。
李强的建议非常有现实价值,就本质而言,这是建立中国版的垃圾债市场,可谓恰逢其时。
在全球主要资产收益率排名中,垃圾债资产能持续跑赢大部分权益与商品,其原因在于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央行相继推出资产购买计划,这支撑了债券市场的last resort的逻辑,截至目前全球支撑的规模扩大到14万亿美元之多。
垃圾债最早也起源于上世纪美国,70年代美国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后,经济增速下降,银行面对实体回报下降的问题而不得不追逐同业高收益资产(如货币市场),此举加剧了实体信贷问题,中小企业面对的信贷压力更为明显,大量企业信用等级下调,从而催生了高收益债券的这一反映信贷结构差异的创新产品,引爆了美国垃圾债投资30年的黄金期。
中国当前的市场境况与美国当时的环境有所类似:从经济增长缓速到中小企业(特别是民企)融资难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各种监管政策努力的方向,引导资金对小微企业予以扶持,其中也催生了大量的高收益债的产生。事实上截止18年底,我国加权平均收益率超过9%的高收益债余额已经达到接近1.5万亿,而海外媒体统计数据更显示我国票息7%以上存量债券也近2万亿,其中占据大头的产业债(企债+公司债等)加权平均收益率更高,且规模更大,远超过背靠地方政府信用的城投债的收益率与规模,这实际上反映市场对产业债的信用风险更为担忧。
但我国垃圾债市场最大的问题还是后续处理的处置和清偿,而且目前这一问题缺乏制度与法规上的保护。当前垃圾债余额中以民营产业债为大头,他们对自身企业财务数据的披露真实性存疑,一般投研团队的财务分析适用性有限,而且对民企实控人的无限连带责任追究也有漏洞,从很多实际案例来看,也缺乏法律追偿的路径。
此外,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的缺失是另一大障碍。当前多数外部市场评级机构对高收益垃圾债的关注并不多,有的也都是仅仅从表面的财务与量价数据做一些常规性的跟踪,缺乏实地企业考察的研究和信评,需要相关投资机构自身的投研分析,这就切实的考察到这些机构的主动管理能力。
未来随着宽信用政策生效,低利率环境持续存在,金融环境对产业债的基本面改善将带动信用风险逐渐回落,因此,在中国后工业化时代逐步开启的时代,特别是信用扩张刚开始回升的阶段,高收益债或将成为市场投资者可长期关注的新资产机会。
市场总是不缺嗅觉敏锐的资本,在中国亟待完善的垃圾债市场中,已经催生出一批新型的秃鹫基金,从这片新蓝海市场中淘金。
(作者系民生信托投资总监)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