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00000?三八节,你被代表了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RBG Fans 上海报道
2019-03-08 22:00

三八节,就是一场大型论消费主义如何投机利用女权和平权的现场。

中国的商家们最善于“造节”。

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每一个好听的称谓背后都是消费的狂欢。

加上中产更是撩拨神经。

 3月7日,妇女节前一天,号称“最懂女人心”的电商唯品会联合艾瑞咨询及GQ实验室共同发布《中国中产女性消费报告》。

漫天遍野的营销推送,告诉你7000万的中国中产女性怎么花钱。

该报告称,基于唯品会大数据和艾瑞iClick网民调研数据,2018年中国中产女性的人数约7746万,约占整体女性人数的11.3%。

它怎么定义中产女性?其中一个是根据唯品会的用户会员等级划分,白金卡会员以上为中产。

报告还给出了多种类型的“中产女性”画像:

常驻一二线城市、感情状态为单身/离异、无子女且年收入在18万以上的,叫做“10%的塔尖小姐”。

城中名媛是精致癌患者,朋友圈的人生赢家。

中国中产女性,每人每年平均在唯品会购买约4支口红。

一批人在营销文章下竞相留言对号入座,应和报告内容。

那我不在唯品会上买口红,是不是就不是中国中产女性?是不是就没有唯品会用户画像里那些高尚的追求了呢?

微博前两天有个热搜,一个自称电商专家的人说找女朋友要避开三种人:淘宝好评率低于98%的、滴滴低于4.8的、买128元连衣裙的。

然后一群女孩子纷纷晒出自己的截图以撇清自己不属于这三类人。

为什么你们愿意让别人用价格和物品来定义自己呢? 

妇女节这一天,中国7000多万个女性被刻画成某一种圈层,然后被唯品会们打着女性意识觉醒的旗号,告诉你怎么买就是中国中产女性。

当然这种现象已经不新鲜了,大众们往往乐在其中还配合表演。

于是,每年三八节就变成大型论消费主义如何投机利用女权和平权的现场。

比如,三八节前后,各种女性领导力、女性影响力主题的活动比比皆是,几乎是一年一度的“女权特供”期。然而此类活动,现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女性,说好的“We for She”呢?搞半天不还是一场大型的“She for She”自娱自乐现场吗?

再比如,像上面这个报告,以及各种披着“女权大法好”的广告,当你读毕论述女性要内心强大千字大作后,自觉茅塞顿开之时,猝不及防地跟着一波购物/医美广告,各种喊你“女王”、“女神”的品牌爸爸们,先讨好你开始觉醒的自我意识,然后加以利用,你就非常自愿地走进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又比如,各种“她经济”、“口红经济”、“包”治百病的所谓消费者用户画像,让你又被代表了无数次,你对社会的最大价值就是用“买买买”来体现的,似乎三八节不买一支口红,你都要愧对全球经济了。

那你可能忘记三八节是什么节日了。

三八国际妇女节或者国际劳动妇女节,称为International (working) women’s day,重点在于working,重点在于设立这个节日的本意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的运动,过节是为了纪念女性通过不懈努力为男女平权这一现代社会文明基石作出的贡献。

1908年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工资和享有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1910年,第二国际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首届国际妇女会议。会上德国妇女运动领袖、共产主义者克拉拉·蔡特金倡议设定一天为国际妇女节,得到与会代表的积极响应。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活动后来还证明是俄国革命的前奏。

此后一件件一桩桩女工和女性的惨案唤醒了当权者,开始重视女性权益。

妇女节是女性通过不断地抗争和解放运动来获取如今理所应当曾经遥不可及的权利的见证。

妇女一词在中国被不同程度的污名化,似乎被叫做“妇女”隐含的意思是已婚、已育、不再有魅力。在司法意义上,妇女是指14岁以上的女性。

女性应该因为自己是一名妇女、一名劳动妇女、一名为自由和平等努力的妇女而骄傲。打着女生、女神或女王等看似美丽的词汇来替代“妇女”,粉饰和模糊舆论焦点,并不是对女性的尊重,实则是矮化和物化女性。

波伏娃说过,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现任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鲁斯·巴德·金斯伯格(RBG)已经年过八十,她的一生就是一部性别陈规的挑战史,从哈佛法学院里的500位学生中仅有的9位女学生到成为美国最高法院的第二位女性大法官,她在个人的和她曾经客户的经历中学到的一课是,“任何看起来像是对女性的特别优待最终都会反过来限制她们。”

消费没有对错优劣之分;女性消费是个人自由,男性愿意在节日给女性送礼物也是个人自由;哪一天消费、消费多少金额,熟悉所有口红色号和不买口红,这些都跟你是不是有平权意识没有半毛钱关系。 

问题在于所谓的“自我意识觉醒”和“悦己式消费”已经被琳琅满目的消费主义所裹挟,让你心甘情愿跳坑的同时还以为自己是追求平权的现代中产女性。 

女性到底要成为怎么样的人,根本不需要“女王”和“女生”等种种的标签或者人设来定义,女性并非简单粗暴到可以以此来二元区分,说到底,要给予女性自由选择的权利,并且尊重她们的选择。 

品牌商、广告主和营销渠道们联手用消费主义成功消解了女权主义,赤裸裸地鼓吹消费主义并不会使女性获得在从政、经商、学术研究上与男性平等的待遇,只会扼杀女性追求价值实现的更多可能性。 

妇女平权是全球性的议题。“华尔街公牛”的周围永远挤满了排队拍照的游客,等着摸牛睾丸以期带来好运。 

两年前的妇女节,一家基金公司为了配合庆祝旗下的“性别多样指数”基金一周年,在公牛对面安装了一座高1.3米的无畏女孩(Fearless Girl)雕像,以对抗在华尔街这种男权制霸的地方,呼吁给予女性平等的工作和晋升机会。 

雕像在2018年12月被迁至了纽交所的正前方,相比里三层、外三层的铜牛,为这位无畏女孩驻足停留的人寥寥无几。 

女权和平权在中国更为不易,不仅遭受着伪女权投机利用的误解危机,还要有持续的勇气保持先锋的态度来争取权利。 

茱莉亚·罗伯茨在《永不妥协》里饰演了一个西方社会典型的刻板形象:胸大无脑的金发女郎。但她仍在男权体系下坚忍、不羁、执着努力,当她有底气说出“别把我当白痴。我也许没念过法学院,但我足足研究了18个月案情,我对这些原告的了解,你一辈子望尘莫及。”得到了所有人的尊重。 

希望女性在妇女节这天想起的,不仅是靠消费让自己变美,更是向着专业、自由、尊重的价值体系努力,争取早日让这个社会对女性的评价机制与男性一样。 

当提倡男女平等不再是一年一度的节日特供,也非刺激消费的一大由头,更不是大型的女性自娱自乐现场,而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不用女权主义者们在节日一遍遍奋力呐喊,才是走向平权的开始。

妇女们,节日快乐。

本文首发于21Tech,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