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重视投资保护,外资立法吹响制度型开放冲锋号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草案)》,这是该草案第三次“过审”。根据大会议程,3月15日将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对外商投资法草案进行表决。
作为新时代中国利用外资的基础性法律,外商投资法草案有哪些亮点?如何看新法对投资保护与促进的强调?向外商投资释放了怎样的信号?外资“三法合一”后,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将发生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
魏建国-资料图
单独立法强调对外商投资的保护
《21世纪》:3月8日,全国人大再次审议外商投资法草案。此次立法有哪些亮点?
魏建国:在我看来,此次外商投资立法有四大特征。
首先是“层级高”,作为外商投资领域的一部法律,外商投资法草案是以全国人大的名义来征求意见的,此次也是提请全国人大全体会议来审议,这么高层次的立法并不多见。
其次是“速度快”,2018年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外商投资立法出现了明显提速。在三个月时间内连续提交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最后更是提交到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立法效率很高。
第三是“广泛性强”,这次不仅在人大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而且跟各地方、发改委,商务部、司法部等多个部门及其下属机构征求了意见,更重要的是,广泛听取了境内的企业尤其是外商的意见。
第四是“统一性高”,以前对于外资,各地往往独自提出了很多碎片化的外资政策,而各地在准入上则往往存在一些壁垒,此次则是从国家法律层面对外资做了立法,市场准入管理是中央政府权力,只能由中央政府来做,地方政府不能在实际执行和解释权上打折扣。
《21世纪》:中国政府表示,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既然对内外资无差别对待,为什么要单独针对外资制定一部外商投资法?
魏建国:外商投资法实际上是一个外商投资“保护法”,其更强调保护的意味,在此意义上讲,单独针对外商投资立法非常重要和必要。
境外投资存在着更大的风险,中国企业也是一样的,我们到国外做基建,地基都打好了,外国政府突然政策有变,就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实际上,很多国家发生局势变动后,会出现很多外资撤资潮的现象,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法律的保护,因而企业担心得不到新当政者的保护,这包括资本、资产的保护,还包括人身安全、资金流动权益的保护。
中国的外商投资同样如此,尽管中国承诺会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但他们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市场预期,“我到这里投资能不能得到一个持续稳定的保护”是外商最关心的。针对他们的这些关切,中国必须要有一部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法律来保护其合法权益。
《21世纪》:此次外商投资法草案设立了专章来规定投资保护制度,针对外国投资者普遍关心的征收和补偿、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等问题,草案也都作出明确的规定。怎样看这种变革?
魏建国:原来的“外资三法”提到了鼓励投资,但都没有提到投资保护。中国需要制定一部稳定的法律,保护外资权益,打消投资顾虑,改善市场预期,提振投资信心。
知识产权与技术转让也是部分外资企业关注的一个焦点。对此我们需要做出澄清,中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这并不是强制技术转让,而是市场契约行为,因而彼时欧美并无异议。现在唯一不同的是,40年后的中国与其力量对比发生了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崛起有自己的想法和担忧。
中国要向外资企业传递一个信号:中国和所有国家一样都希望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但我们从来都不会强制转让,而且愿意将这一承诺上升到法律高度,中国也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纠正一些偏见,消除外资由此而来的顾虑,让他们在华投资吃下一颗“定心丸”。
吹响制度型开放冲锋号
《21世纪》:“三法合一”将实现从“逐案审批”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怎样看这种变革?
魏建国:这意味着,中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将发生根本性变革。之前“来一个审批一个”这种外资管理模式已经严重与时代脱节,以后这些都将转向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这也是中国主动与国际经贸规则接轨的过程。
此次草案对于“准入前国民待遇”以及“负面清单”做了更加清晰、明确和充分的说明。草案规定,负面清单规定禁止投资的领域,外国投资者不得投资;限制投资的领域,外国投资者进行投资应当符合规定的条件;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实施管理。
这种转变更加强调法治化环境与公平的重要性。中国将以法律为基准,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
制定外商投资法也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中的一次“新的飞跃”。“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像是一把尺子,衡量着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21世纪》: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能否谈下对这两种开放的理解?
魏建国:实际上,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商品、要素流动式开放还是要有,但会把更多着力点放在制度和体制的开放上。
这是因为,商品、要素没有法治的定义,随意性很强,透明度也不够;而制度型开放更注重法治化的建设以及常态化的开放。比如此前一些地方免除劳保费用等引资政策就是前者,而在法律上保护外商投资,构建制度上的常态化保障就是后者。
《21世纪》:此前,各级政府出台了很多吸引外资的政策,此次则出台了一部统一的法律,这将带来哪些改变?
魏建国:以前,外商投资都以地方政府为谈判对象,一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在土地、税收、社保、补贴等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但这些政策都是差异化、选择性的,未来将向普惠化的制度建设转变。
此次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也将保护外资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比起此前各地方政府的随意性和不透明性,法律的认可可以避免很多“新官不理旧账”式的不必要纠纷,消除了很多隐患,提高中国投资环境的开放度、透明度和可预期性。
《21世纪》:这次外商投资立法释放了怎样的信号?
魏建国:当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年后的第一年,国际上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潮流。此时,我们高标准地推动外资立法,就是要向全世界彰显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决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只会越开越大,这一决心绝不动摇。
从内部看,外商投资法吹响了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冲锋号。中国高质量的发展需要制度化的对外开放,这需要营造公开透明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将进一步在知识产权、政府采购、国有企业等更多领域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打消外商投资的顾虑。
我预计,新法出台后,外商投资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已超过13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856亿元,近年很可能会超过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则超过10000亿元。
40年前改革开放开启了外商在华投资的“第一个春天”,外商投资法的出台将开启外资领域新一轮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我相信,外商在华投资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编辑:耿雁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