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以“科研人员为中心”展开科技体制改革 科研体制需要更扁平化,更具有流动性,也更具备竞争性
3月11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态说,科技体制改革主要是围绕人来开展。
整个科研活动、创新活动,人是主体,是一群有知识、有技能、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愿意终生追求科学和创新的这样一批人的活动,这是重点。
所以科技部围绕人来展开改革,让这批人能够潜心从事科技和创新活动。
那么如何让让科研人员有更好的科研环境?
漫画(许文涛)
王志刚表示,目前科技人员的直接困扰有“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等很多方面”,他表示目前科技部等有关部门正在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使得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能够落地。
据媒体报道,科技部所采取的科研人员减负的七项行动具体包括减表、解决报销繁、精简牌子、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问题,还有检查瘦身、信息共享、众筹科改等改革,分为“解剖麻雀”和“问题治理”两个阶段。科技部希望在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推动下,以小切口具体整改举措带动改革取得大成效。
王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此坦率且鲜明地道出当前科研体制存在的问题,值得称赞。从科技部的具体举措而言,也是着眼于实际的,先从属于本部门的行政体系改革开始,以先解决一点问题就先解决一点问题的态度,从解决现实痛点入手,以期能获得一些直接效果。
更为值得注意的是王志刚对科技体制改革的定性,“不管是科研活动还是创新活动,人都是主体,是一群有知识、有技能、有科学精神、有科学方法、养成科学习惯、愿意终生追求科学和创新的这样一批人的活动”。
长期以来,科研一直在中国被视为一种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活动,长期以来也被视为国家行为。虽然科学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全人类都有重要意义,但是就其根本而言,还是科学家活动。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学家是一种荣誉身份,更是一种职业身份。就其职业身份而言,则与医生、律师乃至职业体育运动员一样,都有其职业要求和职业标准。作为一个职业共同体,其构成是扁平化,强调流动性,而非能够严格按照科层制工作的群体。就其群体的领导而言,则高度与科学家个人的魅力,主要与其科研水平和科学贡献相关。
“两弹一星”被认为是中国科研领域短期赶超世界先进的重要例证,就“两弹一星”科学家群体而言,则是一个极高水平的科研团队。作为团队领导者,不管是钱学森还是钱三强都是各自领域世界级的科学家,其水平已经由世界科学共同体所证明。而且,他们不仅有足够的科研水平,而且具备极强的研究鉴别能力,哪些人适合哪些领域,能够做清楚的团队建设。我们能以非常低的成本和实验次数,取得如此重大科学成就,首先还是在于“两弹一星”工程是按照科研规律在工作。大项目工程化运用,的确可以调动各种物质资源和人力,但前提仍然在于以科学家工作为中心,最大程度减少了非科研的行政成本。
所以,科技部开始的这七项行动,对于减少科研人员的负担而言,肯定是有很大现实价值的。但从更深层次而言,应该以此为起点,开展更深入的改革,真正地以“科研人员为中心”来展开科技体制的改革。不管是中国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目标而言,中国都需要有一个高水平的科学家共同体。而要建立这样一个高水平的科学家共同体,就必须要以科学家职业群体自身的规范特点来展开科技体制的建设。整个科技体系就要像王志刚部长的要求那样,“以科技人员为中心”。
此外,科学共同体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共同体也没有国界,但是科学有中心。中世纪后期,科学共同体出现,跨越国界就是其基本特点。任何科学发现都是整个科学共同体共同的努力,再伟大的科学家首先都必须是科学共同体的成员。
对于中国而言,也应该以积极开放的态度参与科学共同体。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其根本条件就在于,中国能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能够更好地支持科研活动。这就需要我们的科研体制能够更扁平化,更具有流动性,也更具备竞争性,同时也要更为开放。(编辑 祝乃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