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助力建好更多“大国重器”
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最长钢铁大桥、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创下了多项纪录。全国政协委员苏权科是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今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一份提案,呼吁超级工程前期研究要单独立项。
“感恩遇上一个好时代,我们实现了几代桥梁人的‘中国梦’;感恩政协委员这个好平台,我才能将无数桥梁人的心声带到全国两会”。苏权科表示,今后将珍惜和运用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将港澳珠大桥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后来者,为新时代涌现更多的“大国重器”贡献一份力量。
一辈子能有这么一回值了
2017年12月31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具备通车条件。夜晚,建设者们在大桥人工岛上放起烟花,绚烂夺目。苏权科说,现场很多同事眼泛泪光,他也不自觉地落泪了。
为了港珠澳大桥,苏权科倾尽心血。1987年,苏权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安公路学院)桥梁与隧道专业,随后进入广东省交通科学研究所工作。作为一名桥梁人,苏权科一直怀揣“建设世界一流桥梁”的梦想,并把这个梦想寄托于在伶仃洋上建大桥。
多年来,苏权科认真钻研跨海桥梁知识,参与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多座跨海大桥的建设,还专门花了两年学习外语。2004年初,苏权科任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从此他的名字与港珠澳大桥联系在了一起。
15年峥嵘岁月,赤子之心不改。10多年来,苏权科往返于全国二三十个城市,几乎天天开碰头会,单是主持和组织大大小小的技术论证会就将近1000场。“一路能坚持下来,需要几分固执,也需要一些情怀吧!”苏权科平静地说。
如今,说起大桥的各项性能,苏权科非常自信:“我们筹备7年,建设8年,只用15年就建成了。在桥体设计使用寿命120年的基础上,通过努力再延长30—50年,我认为是可以实现的”。
更让他自豪的是,港珠澳大桥建好后,中国桥梁设计、建造和装备等整个上下游产业链都升级换代了。“人这一辈子能有这么一回,值了。”回首往昔,苏权科如是说。
建议工程前期研究单独立项
今年全国两会,苏权科提交了一份提案,呼吁对特大型超级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单独立项。
“目前我国对超级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没有专门规定,参照一般工程可行性研究办法,履行立项审批程序,往往对核心技术问题研究不全面、不透彻。”苏权科解释,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未来将兴建更多超级工程。对特大型超级工程前期研究工作单独立项,做好充足的经费保障,研究人员才能心无旁骛,确保前期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
“其实上世纪90年代,国内交通领域老前辈就对此进行呼吁。”苏权科说,借助全国政协委员这个履职平台,他将国内工程领域同行的共同心声带到全国两会。今后,他将珍惜和用好政协委员履职平台,将港澳珠大桥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分享给后来者,为新时代涌现更多的“大国重器”贡献一份力量。
展望未来,苏权科表示,港珠澳大桥已建成通车,但后续运营维护仍是全新课题,如水下建筑完好情况检测、桥面运行状况分析等。“我国在这些方面相对缺少经验,我们希望采取智能化技术,对大型跨海大桥运营维护进行探索。”苏权科说。另一方面,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运营维护,港珠澳大桥建设积累了一大批技术标准,相关技术标准达61本。“这是我们多年来的心血和宝贵财富,希望能把它总结运用好并推广开”。
此外,苏权科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今后珠江口可能需要建设更多跨海通道。他建议,从现在开始提前对珠江口水域基础数据做系统观测和收集研究,并实现数据共享,避免每做一个项目便要重新研究收集一次。“提前做10年、20年的研究,将来工程上马时便可从容不迫”。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