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政策执行部门 需平衡稳增长和防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欧阳觅剑
2019-03-16 07:00

央行网站近日更新了“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等表。通过更新的数据,我们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今年前两个月的货币发行、信贷投放情况。

有媒体注意到,2月末央行的外汇占款余额为212541.24亿元人民币,环比减少了3.3亿元。这是自2018年8月以来,外汇占款连续第7个月环比减少,不过减幅越来越小。实际上,以美元计算的外汇储备在2018年11月之后是连续4个月增长,当然,增幅不大。可见,外汇占款减少是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不是因为跨境资本流出。

根据近年的情况分析,外汇占款余额将进入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既不会大幅增长,也不会大幅减少,以往那种每年几万亿元人民币增减的情况将非常罕见。2016年外汇占款减额近3万亿元人民币,而2018年只减少了2000多亿元人民币。

众所周知,在我国,外汇占款变化与基础货币投放紧密相关。在2014年之前,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基础货币通过外汇占款被动投放,虽然央行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回收一部分,但仍然导致广义货币供应量M2高速增长。2014年以来,外汇储备不再大幅增长,而且出现过大幅减少的情况,因此外汇占款不再是基础货币的主要渠道,央行开始通过其他方式投放基础货币。

2015年,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是降准,当年共有5次降准,M2增长率达到13.3%,远高于当年GDP名义增长率。在2016年和2017年,降准的次数少,央行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PSL等工具投放基础货币,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余额从2015年末的2.7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末的10.2万亿元。2018年,投放基础货币的主要方式又变为降准,迄今共5次降准共3.5个百分点。根据近日更新的数据,2月末“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余额为10.1万亿元,一年多时间里上下波动,没有明显增长。

今年央行将主要采取哪种方式投放基础货币呢?在外汇占款余额进入比较稳定的状态之后,央行的货币发行机制也会变得比较稳定,具体为哪种方式还有待观察。今年可能会是降准和MLF等工具结合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准备金率下调还有一定空间,但比起前几年已经小多了。据此,不少专家预测今年将有大约两次降准,幅度在1-1.5个百分点之间。这个力度并不大,因此,在某些时段还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MLF等工具释放流动性。

从各方面情况来看,今年各政策执行部门将认真地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而不是不顾一切地稳增长。例如,今年赤字率拟安排2.8%,并不像一些人设想的那样达到甚至超过3%;在强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同时,并没有放松监管。货币政策实施中也将体现这一原则,降准的幅度不会太大,通过MLF等工具投放的流动性也不会太多。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2018年M2增长率为8.1%,很多人认为太低,说明货币政策还需要很大力度的宽松。但实际上,近5年GDP名义增长率也就8.6%(根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18》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8.1%的M2增长率可以说基本匹配,并不是特别低。

2月末M2余额同比增长8%,比去年同期和去年全年都低,似乎货币政策更紧了。但是,今年前两个月的M2增量为4.1万亿元,高于去年同期,增速之所以下降,是因为去年的“翘尾因素”低,2018年3月之后M2增长慢,但今年已经在恢复增长。受金融监管加强的影响,银行表外投资收紧,抑制了2018年M2的增长,随着表外融资合规化,M2增长将会有所回升。

2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0.1%,略高于GDP名义增速,提升的空间不大。可能会发生调整的是融资结构,人民币贷款增速下降一点,而表外融资恢复增长。(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