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宁陕扶贫在路上:产业升级带动下的区域活化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晓玲,陈靓 深圳、宁陕报道
2019-03-16 07:00

在经济扶贫之后,如何实现整体区域的活化、安置社区的重建、生活方式的更新,则是更为深入和长久的话题。

位于秦岭中段的宁陕县,是陕西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气候温暖、湿润,资源丰富。但其经济与西安相比,却是另一番光景,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宁陕未脱贫户劳动力有1157户1854人,其中有就业、创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共1005户1580人。

陕西安康宁陕县,贫困户通过先进的养蜂技术增收脱贫-东方IC

如何精准扶贫,如何授人以“渔”,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主要问题。

勤劳如周世红、黄兴,他们在这片乡土上积极探索,农业合作社模式将贫困户与产业相连接,试图辟出一条光明的脱贫坦途。

碧桂园等企业的到来,对产业合作社的促进显而易见,打开相关农产品销路的同时,又对产业升级进行扶持。

利用宁陕丰富的物产和自然条件,全域旅游、民宿投资或许能为这里的产业发展打开另一扇窗户。但如何引来客流、留住人才,成为了宁陕山区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在经济扶贫之后,如何实现整体区域的活化、安置社区的重建、生活方式的更新,则是更为深入和长久的话题。

农户合作社初探

与大多数90后不同的是,周世红并没有漂泊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而是留在了家乡宁陕。

从2008年辍学打工,到2011年开始学习养蜂,再到2013年创办宁陕县梨子园养蜂专业合作社,周世红成为了村里的“扶贫带头人”。

不同于普通商户,周世红的养蜂产业采用“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本地成立养蜂基地,再将标准基地里的蜜蜂分配给贫困户,由合作社统一管理,提供技术指导,教贫困户养蜂,最后统一采集销售。

当然,周世红自己也持有一定规模的蜂箱,她聘请当地的贫困户帮忙看守、打工,给予薪水,当下她手下便有17个这样的贫困户。

这样一来,贫困户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劳有所得,养蜂产业也能依托乡村资源实现发展,而合作社则成为连接双方的枢纽,双赢局面得以出现。

“宁陕祖祖辈辈都在养蜂,但是改良技术之后的新式养蜂很少。”周世红表示,以前的每家自产的蜂蜜不仅产量低,也达不到商超标准,改良技术后使产业化成为可能。

目前,周世红已经将合作社规模扩展到了5个标准养蜂基地,1000多箱养蜂,正常丰收年可年产3万斤,并且开创了自己的蜂蜜品牌“疯婆娘”和“风情谷”。

无独有偶,在宁陕的另一个村子,绿宝合作社的创始人黄兴也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来种植豆类等特色农产品。

从2012年12月公司注册,2013年开始运营,黄兴一直在和农户打交道。

“头两年,我们压力很大,在没有成绩的情况下,要说服农户加入我们、信任我们难度不小。”黄兴回忆。

“做了两年之后,农户看到确实还不错,也都乐于将土地交给我们统一管理。”现在,在绿宝合作社的主基地上,99%的土地都纳入了合作社的范围内。

据黄兴介绍,农户合作社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农户在自家土地上耕作,合作社提供技术、籽种和肥料给农户,农户种植合作社所要求的作物,收成时合作社将用高于市场的价格,对农户的收成定期回收。

另一种则是将农户的土地征租过来,给予适当的租金,并聘请当地有劳动力的其他农民进行种植。

愿意劳动耕作的农民,可以选择第一种方式,多劳多得;而不愿耕作或没有劳动力的农户也可以选择第二种方式,获得相应的租金,或者来合作社务工,获得薪水。

经过五六年的实践,黄兴的合作社的土地规模达到了近4000亩,设立了4个站点,带动农户400多户,其中200多户为贫困户,2018年营业收入达到了近300万元。

今年,黄兴在考虑开发黑豆深加工产品的同时,也在鼓励农户多种植一些市面上更好卖的香菇、木耳。

企业帮扶下的产业升级

不论是周世红的养蜂合作社还是黄兴的绿宝合作社,最大的问题首先都在销售。如何扩展销路,让产品走得更远,是产业继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受中蜂蜂蜜产量波动大和市场需求不确定性的影响,周世红不敢盲目扩大规模。黄兴也主要靠批发和部分零售销售豆子,将产品发给北京、西安、辽宁、上海等地的代理商。

2018年5月,碧桂园扶贫团队的到来,使合作社的销售难题得到了解决。这是一种“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按照回收协议,合作社可以将基地和农户的农产品卖给碧桂园,再由碧桂园通过“凤凰优选”等渠道销售出去,不再局限于零售与批发市场。

此外,碧桂园旗下还拥有扶贫农业品牌“碧乡”,来通过电商、展会等线上线下渠道,将优质农产品从田间不断引入市场。

“碧桂园去年年中开始,从我们这里拿货,去年的营业额碧桂园就占了40%左右。”黄兴表示,碧桂园能够为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对他进一步拓展业务帮助不小。

周世红也表示,自己创立的品牌“风情谷”与碧桂园“碧乡”结合实现双联标,使得蜂蜜销量大增,去年双十一期间甚至一度断销,到春节前仍供应趋紧。

销售难题解决后,黄兴计划将当地一种特色黑豆进行深加工,做成营养代餐粉这样的产品,探索更为广阔的产业前景。

“我们根据市场销售情况来定生产,今年我会新增3000箱养蜂。”周世红也计划着提高产量,扩大基地。

在碧桂园的扶贫工作人员看来,合作社小规模的生产会增加成本,成本上升则又会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宁陕农业急需规模化。

“我们正在帮助他们壮大集体经济,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碧桂园宁陕扶贫项目负责人表示。

具体做法是:在宁陕各村里选出若干“老村长”作为编外人员,给予培训和800元的月薪;目前已在10个村子选了10个“老村长”,通过他们将资金、政策带到各个家庭。

此外,碧桂园还通过投资本土公司、帮助当地企业从银行贷款、为其策划项目等途径,来扩大他们的经营,以壮大当地企业。

除了碧桂园,还有不少企业亦与宁陕政府合作,参与到宁陕脱贫行动当中。

比如阿里巴巴,以电商方式为脱贫开路的同时,还成立脱贫基金,致力于婴幼儿教育等方面。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对贫困户来说,脱贫其实并不难。我们为他们提供了技术、籽种和其他材料,他们只需辛勤劳动,就能丰衣足食。”在黄兴看来,合作社模式的浅尝辄止是不够的。脱贫后不返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产业升级和新产业的注入。

宁陕拥有陕南独有的风光,有林地33万公顷,森林覆盖高达90.2%,子午古栈道由南向北总穿而过,又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羊、朱鹮汇聚之地,旅游资源丰富。

尽管很早之前就定下了全域旅游的发展方向,但宁陕的旅游业并不发达,从农业到文化旅游业、服务业,宁陕还有很大的空间。

周世红和黄兴都希望,能够在合作社和农业产业的基础上,搭载民宿、旅游,真正盘活当地的旅游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之路。

他们目前最发愁的是——人。宁陕全县总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人口却只有8万左右,分布十分稀疏。

“年轻人留不住,都到大城市去打工了,我们压力很大,招不到好的员工。”周世红对人才问题感触颇深,“农业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不够,小微企业更是不好招人。”

“人流量”也成为宁陕发展旅游的一大难题。黄兴计划在合作社基地周边发展田园综合体旅游,他坦言,如何引流也是难点。

“单是资金的注入,而没有带来足够的客流量,是无法将这个地方盘活的。”碧桂园宁陕扶贫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计划将产业反哺旅游路线,旅游路线再带动产业发展。”

可期待的是,碧桂园庞大的社区和业主资源,可能为宁陕带来更多的客流量。

而产业扶贫、精准扶贫后如何进行社区的重建、乡村的振兴,则是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张瑞凯表示,宁陕脱贫后的区域活化,一是真正发展起旅游,或植入新产业,盘活资源;一是社区重建,文化传承与更新。

她指出,经济上的脱贫只是贫困治理的一个基础性层面,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乡村组织的内卷化、乡村社会的碎片化等,都加大了社会治理的难度。

随着精准脱贫工作的深度推进,重建乡村社会的共同体意识、推进现代化治理模式的深度融入,并形成一种整合性治理模式,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关键议题。

宁陕县也注意到了这个议题,他们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等高校就此进行了初步探索;在这方面,碧桂园等企业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目前,宁陕山区居民正在陆续迁居到山下的安置小区,周边产业也正在筹建,脱贫之后的“乡村振兴”,正呈现出它的面貌。

(编辑:黄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