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祥: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广东的创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张奇 北京报道
2019-03-18 10:41

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就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效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白鹤祥。

白鹤祥认为,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的“度”,主要体现为总量要合理,结构要优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方面,要把握好总量,为实体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应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同时,也不能搞“大水漫灌”,要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另一方面,要精准把握流动性的投向,充分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做好定向调控和“精准滴灌”,特别是加大对普惠金融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他说,2018 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前瞻性地加强预调微调,保持了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但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看,央行在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能否有效运用和传导出去,还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若信用扩张受到多重约束,金融体系有充裕资金却难以运用出去,这种情况下仅靠总量调节,则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实际上,调节好结构有助于控制好总量,结构调节不好,总量可能也调控不好。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精准滴灌”方式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定向输送流动性,不仅不会形成资产泡沫,还可以针对性地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把金融资源更多引向实体经济。

白鹤祥称,2018 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广东的创新实践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一是四次实施定向降准操作,释放中长期资金,优化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扶贫、双创等普惠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加大再贷款、再贴现工具运用力度,积极推广“一次授信、多次发放”、“先贷后借”、“非评级信贷资产质押”等创新型业务模式。三是加强宏观审慎评估(MPA)的结构优化作用,通过专项指标考察金融机构支持小微、民企融资和债转股等情况。四是强化抵押补充贷款(PSL)资金运用考核,综合运用现场和非现场手段,推动政策资金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一带一路等重点支持领域。

截至2018年末,广东民营企业贷款余额3.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718亿元,占企业贷款增量超过六成(61.8%),同比提高8个百分点;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9367亿元,同比增长29.6%,加权平均利率自2018年7月以来下降1.13个百分点;涉农贷款余额1.2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78亿元;累计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137.6亿元,同比增长18.4%,惠及扶贫企业199家、贫困人口2.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