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婚姻模式你懂么?

新华网
2019-03-18 18:24

“8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时至今日,他们正在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央,他们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同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这一代人及其家庭的考察具有特定的人口学、社会学及公共政策研究价值。以上海地区“80后”家庭生活的基本状况为例,“80后”在婚恋过程中对于配偶的选择发生了新变化,婚恋观念也呈现出新趋势。

“80后”已婚率快速攀升

 随着“80后”这代人的年纪增长,其已婚率快速攀升,未婚率不断降低,同时离婚者的比例也开始缓慢上扬。

配偶双方年龄差距较小

从已婚“80后”夫妇的情况来看,配偶双方的年龄差距相对较小,差距在3岁以内的夫妇比例达到72.20%。总体上来说,83.72%的男性受访者与配偶的年龄差在﹣1到4岁间,而82.98%的女性受访者与配偶的年龄差在﹣6到1岁间。可见“男长女幼”的传统婚配模式仍在持续,但这一格局已趋于弱化,随着年龄差距的加大反而使婚配的可能性相对降低。

“男强女弱”模式不再是主流

“80后”与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总体上差距也较小,“80后”在婚恋过程中更有可能选择受教育程度相近的人,学历上“男强女弱”的模式不再是主流。超过半数(52.14%)的受访者与其配偶的受教育程度相当,四成多(40.06%)的受访者与其配偶的受教育水平相差在一个档次内,受教育水平相差在两个档次及以上的情况合计仅占7.79%。     

在“80后”受访者对伴侣关系品质的评价中,几乎在各项事务上的伴侣契合度都与受教育程度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伴侣双方更愿意一起来开展各类活动,如保持共同的嗜好、完成共同的活动,他们对伴侣关系的满意程度也就越高。 

婚姻自主权越来越大

传统婚配中婚约缔结常依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礼成之时甚至可能互不相识,当代年轻一代自然不可能延续这一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尽管年轻人的婚姻自主权已越来越大,但父母及长辈的身影依然不时闪现。       

根据FYRST,“80后”受访者与伴侣的相识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介绍对象”模式在“80后”择偶中已退居到“自己认识”之后,不再成为最主要的配偶认识来源,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自身的关系网络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

超半数已婚者婚前曾有同居经历       

从数据上可以看到超过半数的已婚者(56.59%)在结婚前曾经有过同居经历,这已经成为年轻一代在婚前的一个相对较常见的过渡过程。同居虽然开始常见起来,但“80后”通常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在有足够长时间的了解后才会开始同居。       

大部分“80后”同居时已经有了明确的结婚打算,没有任何结婚计划就同居的受访者所占比例还是相对较少。此外,是否婚前同居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非常微弱。总体来说,婚前同居行为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但是受到我国传统家庭伦理秩序的影响,多数同居者都对婚姻缔结抱有明确意向。      

 观察“80后”的伴侣关系满意度,从数据上看,已婚者的关系满意度达到8.96分(满分10分),同居者的关系满意度则达到了9.45分。    

 

 随着社会转型的进一步深化、低生育率的进一步持续、少子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家庭将不得不面临更多来自社会外部和家庭内部的双重结构性冲击,家庭模式与人们生存状态的进一步改变必将对社会的稳定以及维系社会正常运作的各项社会政策带来更大的挑战。完善与改革家庭政策,为家庭营造更加“友善”的外在环境,尤其是为年轻人家庭“减压增能”并促成其创新发展,势必成为关系中国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

(来源:新华网)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