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2018年净利增149.6% 北美仍是第一大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卢杉 香港报道
2019-03-19 22:29

药明生物没有上科创板的打算。

国内生物药CDMO巨头药明生物(2269.HK)近日发布了2018财年业绩。

2018年,药明生物营收人民币25.35亿元,同比增长56.6%;净利润6.31亿元,为去年同期的249.6%;经调整净利润为去年同期173.6%至人民币7.51亿元;未完成订单量总额增146.2%至36亿美元。毛利增长54.1%至人民币10.18亿元,毛利率为40.2%,略低于去年同期的40.8%,受股权激励计划开支增加、外币汇率波动、第二及第三个GMP生产基地(MFG2和MFG3)投产影响。

未完成潜在里程碑收入从2017年12月31日的10.02亿美元增至2018年12月31日的20.06亿美元。

在国内外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全球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1.0%、2016年的1.8%、2017的2.4%增长到2018的3.2%;中国市场份额从2015年的36.4%、2016年的48.0%、2017年的63.5%增长到2018年的75.6%

2018年药明生物新增57个综合项目,综合项目数扩大至205个,包括97个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94个在临床早期(I期,II期)阶段,13个在后期临床(III期)以及1个在商业化生产阶段。

2018年共服务220家客户,独家及战略合作伙伴数量增加。

预计到2021年,公司在中国、爱尔兰、新加坡、美国规划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合计产能约22万升。

药明生物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在3月19日举办的业绩会上将成绩归功于“跟随药物分子发展阶段扩大业务(Follow-the-Molecule)”商业模式。

双厂生产

药明生物方面称其提出的“全球双厂生产”商业策略,可降低在两个供应商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风险。合作伙伴可以选择位于中国、欧洲和美国的任意两个基地进行商业化生产,保障产品的全球供应。目前,已经成功签订两个独家商业化生产项目,包括已经宣布的与Amicus达成独家战略合作,独家为其原液和制剂提供商业化生产服务。

陈智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我们的商业模式跟别家是有差别,把这个漏斗做大,分流,抢占前期项目。目前我们205个综合项目的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从其他竞争对手中转入10 个项目。”

据悉,药明生物的WuXiBody™平台已有7个全球合作伙伴签署了10余个双特异性抗体项目,这被认为是拉动短期利润及未来里程碑和销售分成收入的引擎。

陈智胜认为,国内创新药企的崛起、4+7带量采购都是未来对于药明生物的利好因素。

“中国近年来确实是有创新药研发的热潮,但下一个十年才是黄金时期。我们现在帮国内公司做几十个生物新药,其中包括first-in-class药物的开发。”对于目前的头部企业大多习惯选择自己生产而非寻求外部合作,陈智胜表示,“国内外药企的风格和文化有差异,欧美公司不认为生产是核心技术,但中国企业大多是做仿制药起家,生产和建厂被认为是核心能力。但从做化药到生物药还有一个很长的学习过程,将来的头部企业会有变化。”

港股“新手”

去年的港交所新规之后,资本市场对于明星创新药企们给出的反馈却远不如预期,新股破发、股价低迷是常态,引发市场担忧和热议。

药明生物首席财务官卢韶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但资本市场对我们是更看好的,比如4+7带量采购对于我们这样的服务平台没有影响。”

相较于美股,港股对于生物医药的投资可能还不够成熟。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对投资人们说,在投资新经济公司时要谨慎,谨慎,再谨慎!“生物科技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投资领域,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参与。香港交易所不会对生物科技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实质性审核,也不会控制上市节奏。因此,我们建议投资者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生物科技板块一定要有备而来,不要贸然投机。”

对于香港市场来说,新规时间仍短,这些新公司尚属新物种,无论是买方、卖方,还是中介机构都需要时间来学习和摸索如何给它们合理定价。成立不久的新经济公司也需要一些时间来向市场证明其真实的内在价值。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乐诚铎认为,“要在香港形成真正的生物科技集群仍然需要时间,很多要素尚处于萌芽阶段,企业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先期上市的几家公司股价表现不佳就是佐证。但近期进展的确好比是中国企业家梦寐以求的强心剂,刺激他们研制革新产品。”

“跟美股比,港股不了解生物药,有一个教育的过程,药明生物也教育很多港股投资人:投资生物药能赚钱。”陈智胜表示,“但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好公司出现,我们看好港股市场。”

对于近期热议的科创板,陈智胜明确表示药明生物没有上科创板的打算。

海外市场

去年药明生物在爱尔兰和新加坡、美国做了三笔海外投资。

第一笔3.25亿欧元投资在爱尔兰新建生产基地;第二笔投资8000万新币(约合3.8亿人民币)在新加坡新建现代化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第三笔投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新建生产基地。

爱尔兰是全球范围内传统生物制药制造业的首选地点之一,过去十年有100亿欧元投入到新生物制药生产设施的建设中。全球10大制药、13大医疗器械公司都在爱尔兰设有生产基地。

“爱尔兰厂房今年年底封顶,明年试运行,后年投产。” 陈智胜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目前10%的项目来自于欧洲客户,“欧洲人喜欢跟‘邻居’做事,爱尔兰的工厂可以帮助我们在欧洲增强渗透率,覆盖美国市场,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尽管存在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北美仍是我们的最大市场,增速并未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未来也会继续在欧美投资。”

(编辑:黄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