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裁员增效”优化人才结构 房企“高薪挖人”挤泡沫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晓玲,邓纯榕 深圳、广州报道
2019-03-20 07:00

出现在3月18日业绩会上的碧桂园主席杨国强心情不错,提起女儿杨惠妍大赞“very good”,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少见地飙起了英文。

就在半个多月前,碧桂园传出“裁员”消息,吸取了去年的教训,碧桂园这次迅速否认了传闻;在业绩会上,总裁莫斌再次强调,公司没有大规模裁员,但正常的优胜劣汰也在进行。

人事浮动的背后,是碧桂园这头“大象”艰难的转身,业务下沉到三四线再收缩减速,带来的管理架构和组织调整阵痛难免。

碧桂园并非个案。

开年后,大型房企调整组织架构的不在少数。

万科提出“收敛聚焦”,培育冠军组织,力争人事匹配;保利发展、招商蛇口也纷纷重整总部,下放更多权力到区域;恒大也为新能源和高科技调兵遣将。

伴随着楼市在2018年四季度迎来拐点,房企这一轮三年多的“野蛮生长”结束了,开发业务见顶、新业务收缩,管理和组织必然也要调整;过去三年衍生的“高薪挖人”泡沫,也将被挤出。

碧桂园的收缩

一组数字可以证明碧桂园龙头老大的身份:员工18万人、总部1万余人。

与同类房企相比,碧桂园的总部太庞大了,万科、保利总部仅有100余人,同样总部集权的恒大也少于碧桂园,大概在8000多人。

在行业上升期,公司可以接受较多的组织冗余,但随着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人事调整在所难免。

去年8月开始,高速增长5年的碧桂园进入减速提质期。伴随销售增速的回落,今年春节后,碧桂园开始了总部的架构调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调整后总部共有13大中心,37个部门,5大事业部。

“主要是对功能交叠类似的部门进行了整合,让投策、财务、营销、成本等板块流程精简。”3月19日,碧桂园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

碧桂园表示,此次组织调整聚焦“总部精干高效”、“成熟区域大区化试点”、“成熟城市公司区域化”三方面,通过组织优化、人员向区域下沉,从而优化人才结构。

这一说法避开了裁员,但承认总部将进一步“瘦身”,向区域下沉。

3月初,接近碧桂园的人士告诉记者,总部将大规模优化、分流人员,涉及上千人。这些人或分流至区域,或转去新业务部门,比如机器人、农业等,也有可能直接离职。

区域的压力也不小。“之前公司储备了很多项目和人才,现在市场一下不好了,那些项目就停了;去年高薪招的人很危险,业绩不好的区域也可能被合并。”上述人士称。

3月18日,莫斌否认了裁员,“当然,正常企业管理的优胜劣汰是肯定要做的,不合格的员工也会优化。”

就2019年校园秋招来看,碧桂园大幅减少了招聘人数,包括总部在内的17个板块,仅有教育和物业板块在招人。与此同时,碧桂园的社招动态也停摆多时。

这是否与公司减速、三四线市场回落有关?

财报显示,碧桂园已进入了全国数百个城市,储备超过2000个项目;相较而言,万科仅落子70-80个城市,项目数百个;保利发展认为,有房地产发展潜力的城市在100个左右,公司选择性进入了这些城市。

2月28日,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向记者坦言,过去三年没有大规模进入更多城市,让万科现在取得了战略主动,压力小了很多。

杨国强认为,三四线市场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莫斌则表示,去年公司进入了全国所有省份,未来城镇化战略将继续。

不过,战线拉得太长之后,今年碧桂园没有再提前两年布局“一至五线、下沉到乡镇”的策略。

“副总裁也在找工作”

进入2019年,不约而同地,大型房企都在调整人事和组织架构。

万科总部去年组织重建,十几个部门压缩为三大中心、三个层级共154人,今年区域和新业务板块也在重建,按照郁亮的要求,建立事业合伙人“冠军组织”。

他说,事业合伙人强调事人动态匹配,因事设岗,因岗配人,事人匹配不用经过岗;现在总部就三层结构,希望未来整个公司也是一样。

万科执行副总裁孙嘉介绍,总部变三大中心后,一个普通员工在做具体事情时,可以直接汇报给集团合伙人,纵向拉平了,横向消除了壁垒;总部还刻意调整了“官兵”比例,很多中层职务没有了。

招商蛇口则将集团总部16个部门重构为9个,原56个管理职位精简为29个;保利发展也重构了总部,将多个部门合并为10个中心,约200人。

伴随组织调整,精简优化,2019年房地产行业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人事变动频繁,尤其是中高管人员。

业界知名大佬余英与吴向东分别离开宝能、华润,履职融创、华夏幸福,只是中高管人员流动的缩影。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近期包括华润、俊发、龙光、泰禾、金科等房企在内,有数十位中高级管理人员离职跳槽。

“副总裁这个群体的变动非常大,过去几年高薪挖人的时代结束了,这些人换工作会很困难。”3月19日,华南一家大型房企内部人士说。

以高薪挖人著称、动辄千万招人的泰禾、华夏幸福去年以来均传出资金链紧张,这两家公司的中高管也是变动最为剧烈的。

“前些年的业绩大规模飘红,是天时地利人和带来的。开发商特别是龙头企业的规模上去了,动辄都是上万人的团队,很多时候都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战略意图和企业定位,或者说行业的周期,导致项目和公司盲目扩张。”3月19日,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发展研究总监徐枫说。

她指出,去年第一个转折性的指标就是去杠杆的过程开始了,金融资产特别是房价泡沫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危险信号。

在这个过程中,房地产迅速降温,交易量下滑、开发商裁员、中介机构日子难过等,这些都与之前的扩张有必然的联系。

记者统计显示,今年大型房企的销售增速大幅下调,普遍回落到10%左右;前两年动辄50%以上的增速消失不见。

如恒大今年的销售增速不到10%,万科的回款目标更从去年的6300亿回调到6000亿。

开发业务的人才不再稀缺。徐枫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人才过剩,房企也要挤“人才泡沫”,职业经理人的跳槽将是一种常态。

不过,房企转型也需要注入新鲜血液,人才结构性稀缺已然存在。“我们更想要从乙方挖人,新业务需要更多的人。”郁亮表示;杨国强也称,人员优化同时,机器人和现代农业还会继续招人。

(编辑:林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