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综研院专家:建议在深港之间建设小范围的“科研自由港”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夏旭田 北京报道
2019-03-20 14:00

3月19日下午,腾讯金融科技智库春季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在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推动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重中之重,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将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两大突破口,希望在深港之间建设一个小范围内的“科研自由港”,全面实施香港科研机制,突破跨境政策限制,试点新经济监管政策的调整。

郑宇劼指出,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谈到要素流动时都是用的“便捷”一词,唯有谈到创新的时候,讲的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自由和便捷差别很大,可见创新在大湾区中分量之重。

他表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整个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关键任务,其主要抓手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支撑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只有三个,北京、上海、合肥,未来粤港澳地区建设综合性创新中心会成为大湾区非常重要的发力点。”

郑宇劼指出,当前国际创新中心有两大突破点,分别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和深圳光明科学城两个项目。

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一个深圳和香港共建的跨境合作区,这一区域总共有四平方公里,港方区域0.87平方公里,深圳方面有三平方公里多,主要机构是大学、科研机构实验室、龙头技术研发部门、创新孵化器和国际科技专业服务机构。

“我们希望这个区域成为一个‘科研自由港’,一个小范围内的科研自由港。主要有三个层面的体制创新。”郑宇劼说。

第一,科研体制改革。郑宇劼指出,国内科研体制存在一系列问题,希望这个区域内全面实施香港科研机制,包括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和成果转化等。

第二,跨境政策突破。郑宇劼表示,现在在整个大湾区内实施要素的全面自由流动难度很大,需要选取一些特定的区域来试点,这包括人才、技术、资金、设备、信息、数据、样品的流动,以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作为整个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的先导。

“举个例子,现在食品健康产业深港两地很重视,香港很多标准直接采用FDA,中国要CFDA的标准,CFDA不认是进不来的。这时,华大基因的很多项目就必须在香港做计算,然后把数据拷过来,样品进不来。我们未来能不能在这里做一个科研的自由港,能够实现所有的科创要素的自由流动。”

第三,探讨经济制度的供给。郑宇劼表示,共享经济、无人驾驶和生命科学等大量的产业发展已经远远走在整个监管体系的前面,监管体系亟待调整,希望能在这个区域内做一些试点。

第二个大项目是深圳光明科学城。郑宇劼表示,光明科学城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个核心,为此深圳规划了一百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正布局国家级大科学装置。此外,这一区域还将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布局。

他指出,香港在生命健康领域有十个院所,在人工智能方面有六个院所,微电子也有好多个院所,其科研能力很强,希望深港之间在原始创新上能有更进一步的合作。

(编辑:王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