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释放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五大信号 以“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 推动内外联动的开放
未来中国将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编者按】
3月23日至25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主题是“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中国在论坛上释放了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信号和举措。中国将积极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降低关税,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持续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全面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华投资和开展业务;推动一批规模较大、示范性较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外资项目尽快落地;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尊重国际营商惯例,让外资企业在公平竞争中实现更好发展等。 (张星)
3月24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在北京开幕。(新华社)
3月23日至25日,全国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经济论坛——2019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论坛今年的主题为“坚持扩大开放、促进合作共赢”,中国在论坛上释放了中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信号。
中国将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金融等领域正在酝酿一批新的更高水平的开放措施;中国正制定《外商投资法》配套法规规章,推动更多批次重大外资项目尽快落地。
中国将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为此将更注重“边境后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平等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中国还将进一步降低关税,扩大进口,推动多个FTA谈判,并积极参与WTO改革。
信号一:缩减负面清单,推动重大外资项目落地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9年年会24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韩正强调,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已经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过去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韩正指出,我们将坚定不移持续放宽外商投资准入,继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对接国际通行规则,建立了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渐进式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2013年率先在自贸试验区试行,2017年推广到全国。去年清单已从63项缩减至48项,接下来仍有进一步缩减的空间。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在论坛上表示,今年将进一步缩减这一清单,清单之外的领域,一律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进行管理,不再专门针对外商投资准入进行限制。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论坛上透露,中国将制定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范围,吸引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并设立生产研发基地。未来将推动一批规模较大、示范性较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外资项目尽快落地。“去年和今年已经有两批正在落地,今年还将推出第三批,甚至更多批。”
据悉,国家发改委正会同相关部门开展重大外资项目服务和推进工作,目前,已推出沈阳华晨宝马、上海特斯拉、西安三星闪存芯片等两批重大外资项目。而宁吉喆在全国两会期间介绍,第三批主要在新能源、先进制造及石化、电子信息等领域,将给予用地、用海、用能、规划等支持。
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为1350亿美元,增长3%;而合同外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近1700个,同比增长了23.3%。
信号二:扩大金融业开放,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宁吉喆表示,中国将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开放,允许更多领域实行外资独资经营。
制造业方面,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中国将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全面推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吸引更多的企业来华投资和开展业务。
服务业中,金融业开放是一大焦点。央行行长易纲直言,扩大金融业开放势在必行。去年央行宣布了金融开放时间表,对11项具体措施给出了具体时间。目前,绝大部分措施已经落地。
他指出,下一步将坚持金融服务业开放、金融市场开放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要完善金融业开放的制度规则,实现制度性、系统性开放。
易纲表示,金融服务业开放要在持股比例、设立形式、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等方面对中外资机构适用同等监管要求和标准,以更加透明、更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同等对待内外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开放要进一步联通境内外资本市场,进一步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完善“沪港通”、“深港通”。
银保监会副主席王兆星在论坛上透露,银保监会正在抓紧研究新一轮的开放措施。在准入方面,正在研究取消或放宽银行业保险业进入中国市场的一些数量性条件限制,包括规模限制、年限限制、股东类型限制、持股比例限制等。
此外,将进一步拓展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并给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创新试点提供一些新领域。不断建设更具兼容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兼容监管体系。
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关标准,中国资本项目已具有较高的可兑换程度。下一步资本项目开放将着力推动少数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提高可汇兑项目的便利化程度,提高交易环节对外开放程度。
信号三:推动FTA谈判,妥善解决中美经贸摩擦
钱克明表示,新一轮开放要加快建设自由贸易区。“我们将着力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日韩自贸区、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构建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
在去年底的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国际司司长张少刚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经过16年努力,截至目前,中国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达成了17个自贸协定。
“从贸易量上看,中国FTA的贸易占我们对外贸易的38%,即使不含港澳台地区,这一比例也达到了25%。我们将与更多的主要贸易伙伴建立自贸区。”他介绍,中国目前在同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3个新的FTA。
中美经贸关系是论坛讨论的一个焦点。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指出,中美当务之急是要跨越两个陷阱,即所谓的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的休斯底德陷阱,以及世界秩序、世界治理失去领导力的金戈尔伯格陷阱。
他指出,中美未必一定会陷入上述陷阱,因为中美关系是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秩序下形成的,在以联合国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以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和世贸组织为三大支柱的经济制度中,中美都是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也是受益者。
美国前贸易代表、万事达卡副董事长迈克尔·弗罗曼指出,中美贸易摩擦既是危机也有可能成为机会,正在进行的贸易谈判中结构性问题可能是一个难点。
他指出,此前的中美BIT谈判可能会提供一个好的基础,“此前BIT谈判差不多达成了95%,里面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强制技术转让、国企补贴等很多结构性问题,其实中国一直在内部调整,希望能达成共识;现在大家都希望能继续延续双边投资协议的基础来谈判。”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谢淑丽指出,对于中美经贸问题,美国的反应明显过激,她非常担忧这会严重损害美国国内社会,影响到美国自己的开放程度,她认为,美国应在保证国家安全与维持社会开放中保持平衡。
朱光耀建议,考虑建立两国元首的定期会晤机制,同时,充分发挥中美两国现有的四个高层对话机制和中美两国现有的省州城市友好合作机制的作用。
信号四:降低关税,积极参与WTO改革
韩正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积极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降低关税,加快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让世界各国更好分享中国市场的机遇。
白明表示,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的约束关税为10%,截至2010年,中国货物降税承诺履行完毕,关税由2001年的15.3%降至9.8%。去年中国三次主动降低进口关税,中国关税总水平已降至7.5%。
而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数据,2015年中国贸易加权平均关税税率已降至4.4%,明显低于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已接近美国(2.4%)、欧盟(3%)和澳大利亚(4%)的水平。
钱克明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年前中方提出了世贸组织改革的三项原则和五点主张,并与欧洲等成员递交了WTO改革提案。
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指出,当前WTO正面临很多困难,从内部看,成员之间谈判进展缓慢,补贴等方面的规则迟迟未能达成;外部更面临着美国特朗普政府的攻击,这带来上诉机构法官任命瘫痪等问题,“我们也不知道他到底想要什么,他在攻击世界贸易组织,几乎每天都在讲。”
拉米认为,世贸组织必须做好两套计划:计划A是把美国放在其中,由中美欧日等各方推动对WTO进行改革;计划B是如果特朗普彻底破坏WTO的话,世贸组织必须考虑一个没有美国的WTO是什么样的。
信号五:更注重“边境后开放”,开放措施法定化
中国正在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
钱克明指出,制度型开放是更加深入、全面、系统和公平的开放。近60年来,各国通过降低关税等“边境上”的壁垒,推动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的“黄金时代”。但现在推动消减“边境壁垒”的边际收益已经很小。当前国际经贸规则谈判的一些前沿领域,正由“边境措施”转向“边境后措施”。
他表示,过去,中国推动开放的主要措施就是降低边境上的准入壁垒,今后的开放要向边境后延伸,更加注重完善国内规则、制度、法律体系,强化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让开放在消除边境后壁垒、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发挥更大作用。
白明表示,制度型开放一方面更强调与国际的接轨,另一方面更侧重于法律、制度等层面的常态化开放,强调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近期,《外商投资法》已经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这部法律确立了中国新型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钱克明表示,下一步将对现行与准入前国民待遇不相符的法律进行清理;对大量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性规定等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尽快制定更加细化的配套法规规章。
中财办副主任韩文秀表示,中国将加快修改完善国内法律法规,以法定规范的方式将对外开放的举措固定下来。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等。
宁吉喆表示,未来中国将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竞争中性原则,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招投标等方面,对包括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
“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对于开放式创新至关重要。”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甘绍宁在论坛上透露,中国正在修订专利法、著作权法,在这些修订草案中,都设置了故意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同时提高了法定赔偿上限;今年将把商标审查周期压减5个月以内,专利审查周期压减15%以上。
韩文秀强调,要以第二次入世的勇气和决心,加强统筹谋划,以解决结构性议题为契机,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高水平开放带动结构性改革,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编辑:张星)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