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企怀揣18年投融辛酸 微芯生物迎来“科创高光”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坪 深圳报道
2019-03-30 07:00

“不知道,不了解”、“听说过,不熟悉”、“身边有朋友投过,业内评价还可以”……谈及“微芯生物”,这是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金融机构从业人士口中听到最多的回应。

再问及公司经营细节时,便只剩下一片静默之声。

如果没有科创板,或许短期之内,微芯生物很难进入资本市场的视野范围。

3月27日晚,上交所公布科创板第二批受理上市申请的8家企业名单,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微芯生物”)位列其中,是目前上交所公开受理唯一一家创新药企。

近三年研发投入比例超55%、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8%、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30%、净利润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79.67%、具有大量上市原研药企不具备的盈利能力……

在刻板数据背后,又会是一个什么故事?

探营微芯生物

与华为、中兴、TCL、创维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比邻而居,位于深圳高新区的“基因群落”,五六年前,曾因为破旧冷清,受到过许多“唏嘘”和“嘲讽”。

不同的产业周期,产生不同的资本故事,今时不同往日。

微芯生物的总部办公室所处的生物孵化器大楼,正是位于“基因群落”。这里坐落着五十来家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成为金融机构“掘金”的好去处。

3月28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造访,在生物孵化器园区一名负责人的眼里,微芯生物俨然是孵化器的“优秀毕业生”,“一家非常成熟的企业”。

孵化器2号楼6楼六间并不宽敞的办公室,便是微芯生物的根据地所在,容纳了法务与公共事务部、财务部、会议室、信息、质控部、总裁办公室等多个核心部门。

“微芯生物是2011年进的我们孵化器,因为有一些重要科研项目需要在配备齐全的实验室进行,我们可以提供科研、生产所需要的重要设备和实验场所。”3月28日,上述孵化器园区负责人介绍道。

彼时,微芯生物正在潜心研制一款名为“西达本胺”的国家一类原料新药,主要用于治疗复发及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简称PTCL)。数年后,这款新药顺利成为公司的现金奶牛,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了微芯生物的全部业绩。

据上述孵化器负责人介绍,2014年西达本胺获批上市,是微芯生物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正是从这时期,“孵化器能够提供的帮助逐渐少了”。

2015年1月,微芯生物坪山基地通过GMP认证;2016年1月,子公司成都微芯药业创新药生产基地项目正式动工;2017年,深圳微芯药业宣告成立、成都微芯药业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项目也正式动工……

3月28日,微芯生物董秘海鸥介绍,公司在全国多地都有据点,分工明确,比如负责市场等商业活动的部门均在上海,主要的生产基地则设在了深圳坪山和成都。

另外,公司在高新南区新川科技园还有占地25亩的创新药研发中心和区域总部正在建设当中。

距离高新园六十多公里的坪山区锦绣东路21号,便是微芯生物抗肿瘤原创化学新药西达本胺的GMP生产基地,也是深圳微芯药业的所在地。

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略显空旷,前半部分矗立着三栋大楼,后半部分则是一片繁茂整洁的青青草地,正待规划。

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突然造访,微芯药业的工作人员非常惊讶。

3月28日,微芯药业正在进行日常的内部消防演练,与心旌摇曳的资本市场相比,这里的一切都在井然有序的进行,偌大的园区内没有一名员工在室外走动,只能看到物流车偶尔穿行。

“上市?不了解,这都是公司高层的事情,我们不清楚。”微芯药业一名保安说道。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总部办公室拦下总裁鲁先平进行交流时,后者也对资本市场颇为淡然,“没什么感受,现在正常工作”。

如此随意的回复,又为这家在资本市场仅流传了“只言片语”的企业,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不过,相比于A股市场的投资者而言,居住在坪山区锦绣东路多年的滴滴司机黄师傅倒是对微芯生物颇为耳熟,并且印象极佳。

黄师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的记者,自己在附近开车多年,常听到乘客聊到附近工厂的待遇情况,“微芯待遇很不错,普工每个月都能有五六千,这周围的公司普工工资大部分都在四五千左右。”

艰辛融资路

微芯生物的融资故事,恰恰反映了不同资本热点下,企业发展需要直面的“冷热酸甜”。

《招股说明书》显示,微芯生物2018年实现营收总额1.48亿元,扣非净利润1897.61万元,结合公司最近一次外部股权融资及转让对应的不低于10亿元估值,满足科创板上市“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的条件。

2018年,鲁先平曾向媒体透露,公司一级市场估值已经达到50亿-60亿。

随着科创板的推进,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了微芯生物,但谁能想到,十年之前,微芯生物的融资路会如此艰辛。

2000年11月,从美国Galderma药物公司离职回国的理学博士鲁先平,拿着6538万港元(约合5000万人民币)的启动资金,毅然决然地开始了国内创业之旅。

然而由于原研新药的研发投入巨大,不到五年的时间里,首笔启动资金便消耗殆尽。

2005年-2006年,微芯生物陷入了严重的资金短缺危机。

据鲁先平早前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彼时,在不得已之下他曾要求海归团队减薪60%,直接造成2名核心人员离职。

2006年10月,微芯生物又将当时已经在国内完成临床前评价的西达本胺境外专利权授权给美国沪亚公司,通过“许可费+里程碑收入+利润分成”的模式,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西达本胺也成为我国医药历史上首个授权给跨国企业的创新药。

事实上,时至今日,西达本胺的授权费用仍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2016年-2018年,微芯生物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36.44万元、1.11亿元和1.48亿元。其中技术授权许可收入分别为2954.07万元、1760.57万元和978.79万元。

纵观微芯生物的融资之路,是一部艰难的创新药企生存史,这也直接造成了公司如今分散的股权结构。

一名曾经微芯生物的个人投资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这家公司的资金使用效率非常高,在调研的时候公司CEO曾跟我们说,微芯10年只花费了5亿资金,还成功研制出了1.1类创新药,同时还有多种创新药在研。”

天眼查数据显示,2000年-2018年,微芯生物累计经历了8轮融资,天使轮到D轮合计融资1.26亿元。2015年的E轮融资金额尚未披露,2017年引入招银国际等投资方,融资2亿元。

然而在2002年-2018年期间,微芯生物仅研发金额累计就已经达到了3.81亿元,截至2018年底微芯生物尚存在3581.55万元未弥补亏损。

“现在的融资环境跟我刚回国创业的时候相比好太多了,现在又有了科创板这一契机。这是企业正常发展的一个过程,就好像我们研发一种药,每个阶段都需要申请,其实通过公开融资和银行融资是类似的,只是手段不同。”3月28日,鲁先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随后,鲁先平以目前尚在静默期为由,拒绝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表示“所有的信息我们都发布在招股说明书上了”。

市场几何?

“虽然公司现在的产品管线还算不上一线,但也是行业先驱,在业内的口碑还是可以的,产品不错,公司也比较合规。” 3月29日,一名大型抗肿瘤跨国药企内部人士受访时表示。

不过,作为一家严重依赖于一种产品的原研药企,在不少投资者眼中,似乎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截至目前,西达本胺是微芯生物唯一一项已经上市销售的自主研发1类新药,另外其还有两款国家1类原创新药在研,分别是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的西格列他钠、已开展多个适应症Ⅱ期临床试验的西奥罗尼。

前者将于2019年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2018年,西达本胺合计实现销售收入和境外专利授权收入1.47亿元,是微芯生物所有的营收。

“确实是非常好的项目,尤其是在2017年纳入国家医保之后,虽然西达本胺的价格降了30%,但是销售迅速上涨,这也是微芯生物能够满足申报科创板条件的重要原因。”2月29日,上海一家私募机构投资总监受访时指出。

然而,尽管销量大幅增长,PTCL的罕见性,还是制约了公司的经营业绩。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PTCL占到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 30%,估计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31万人-1.57万人。

目前公司西达本胺生产线的设计产能为200万片。尽管作为中国治愈PTCL的唯一二线治疗药物,西达本胺在国内尚无竞争对手,但近三年的产能利用率却不到40%。

西达本胺最高的生产量在2017年,也才70.60万片,产能利用率为35.30%。

微芯生物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近年来微芯生物不断扩展西达本胺的实用性。2018年公司还提交了西达本胺应用于实体瘤乳腺癌适应症的上市申请,同时临床研究西达本胺在艾滋病、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等适应症。

2019年2月,公司又与信达生物(01801.HK)达成合作协议,探索西达本胺与信达生物旗下药物联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现在西达本胺主要用于治疗PTCL,确实市场比较小,但是目前进展比较靠前的还有乳腺癌的联合治疗,这个市场就比较大了,还有一些其他适应症,尚处于比较早期的试验阶段。” 上述跨国药企人士说道。

(编辑:李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