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驻穗总领事毕扬: 瑞士政商两界都对“一带一路”兴趣浓厚 我们有143家企业活跃在广东
“2018年,广东省与瑞士货物贸易额增至53.7亿美元,为各省之最。现共有143家瑞士公司在广东经营,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相当了不起。”
随着上周意大利及卢森堡先后宣布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在欧洲的朋友圈再度扩围。而欧洲另一个以创新能力闻名的国家——瑞士也正密切关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进程。
实际上,瑞士从一开始就展现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支持,其不仅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创始成员国,还一直致力于发挥金融服务优势,助力人民币离岸业务和本币结算,以实现金融互联互通。近日,上任不久的瑞士驻广州总领事毕扬(Martin Bienz)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表示瑞士无论政界还是商界,都对“一带一路”有浓厚兴趣,中瑞在创新、智能制造、能源合作、医药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都有合作潜力。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在即,瑞士也将有高级别代表团访京。
瑞士驻穗总领事毕扬 资料图
毕扬就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前景及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机遇一一分析,并分享了瑞士先进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我来这里仅半年,便对这里的活力和开放的市场印象十分深刻。瑞士的中小企业在中国有独特市场空间,尤其在垂直细分领域。事实上,在华南经营的瑞士企业也对这里的市场环境给出了积极反馈。”
多个领域合作潜力大
《21世纪》:今年中国将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瑞士有怎样的准备?您对此有何期待?
毕扬: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伟大且有雄心的倡议,我们正密切关注它的发展。迄今为止,虽然瑞士和中国在这个框架下的合作还没涉及到实际项目,但我们非常重视。2017年第一届论坛时,我们的时任联邦主席亲自赴会,与习近平主席进行了会晤。这次我们新上任的联邦主席于利·毛雷尔也将率团到北京。在瑞士独特的政府系统下,国家元首即瑞士联邦主席一职每年由七名联邦委员轮流担任,今年的主席毛雷尔同时也是瑞士的财政部长。本次访京的代表团不仅有政府的高级商务官员,也有来自瑞士各企业的商业领袖,表明瑞士不管是政界还是商界,都对“一带一路”倡议有浓厚兴趣。
《21世纪》:中国和瑞士有哪些成功的合作经验?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还有哪些领域值得合作?
毕扬:虽然我们目前没有直接参与“一带一路”项目,但宏观来看,我们在推广国际化标准、市场透明度、公平竞争、绿色金融及一系列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在微观的实际操作层面,双方经济也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可以从我们擅长的领域中受益,如精密仪器制造、创新、金融服务、清洁能源和化工制药等。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其实也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专家。我们两年前完成了圣哥达基线隧道的建设,这是现今世界上最长最深的铁路隧道。瑞士是内陆国家,这条隧道将我们与意大利、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连接起来,更好地实现互联互通,这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下建设基础设施有共通之处。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另一举措,尤其是在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显得更为重要,这将给瑞士企业在华投资带来怎样的机遇?粤港澳大湾区有哪些优势产业最受瑞士企业关注?
毕扬:实际上,广东是瑞士企业在中国最活跃、中瑞两国经贸联系最频繁的地区之一。2018年,广东省与瑞士货物贸易额增至53.7亿美元,为各省之最。现共有143家瑞士公司在广东经营,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相当了不起。同时瑞士是欧洲在广东的第五大外国直接投资者,1979年以来瑞士企业参与直接投资项目超过137个,金额达6.678亿美元。这表明我们和广东及粤港澳大湾区有着长期的经贸往来,也有传统优势。
在和这些企业的交流中,我得到了很积极的反馈。上任半年左右,我也已对这里的活力和发展印象深刻。显然所有在这里运营的公司都将受益于包括广深港高铁在内的新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意味着更开放的市场活力。瑞士在机械、制药和金融方面国际领先,此外我们也积极致力于提供环境解决方案。在这些领域,我们之间合作潜力很大。
制造业人才培训经验独到
《21世纪》:2018年,广东省省长马兴瑞到访瑞士时表示,要重点加强双方先进制造业合作,共同提升先进制造的研发和产业化水平。中国和瑞士都以制造业闻名,尤其广东的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您认为瑞士可以给中国或广东哪些借鉴?
毕扬:谈制造业之前,得先谈谈创新。从体量看,瑞士是一个小国,我们没有石油、天然气这样的自然资源,说句玩笑话,我们只有雪和新鲜空气,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创新。
我们连续八年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一,不管是政府还是企业,在创新和高科技制造业上的投入是巨大的。比如研发资金方面,瑞士每年3%的GDP用于支持研发,其中三分之二的资金来自私营部门。我们有一流的专利和知识产权规则来保护创新成果,学术资源也十分出众,比如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是享誉全球的研究型大学,在世界名列前茅。
但我认为,瑞士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在于,我们有多层次的创新和制造业人才。在发展高端制造业过程中,不仅需要研发人才,还需要实际参与制造和生产过程的熟练工人,而且其技术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我们有非常成功的双轨制教育体系,职业培训是其中关键一环。在瑞士,无论是制造业、行政管理还是其他商业工作,基本每个职位都有职业培训机会。例如我们会用三到四年培养一名电工技术人员,他们结束培训后获得相应的文凭,成为获得专业认可的人士,并非只有拥有大学学位的人才受到尊重。我们把这样的培训经验分享给不同国家,当然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找到自己的道路,不能照搬别国经验,但我希望当我们谈论粤港澳大湾区或“一带一路”倡议时,瑞士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21世纪》:除制造业外,瑞士中小企业实力也很强,在中瑞经贸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瑞士中小企业在开拓中国市场时是否面临挑战?
毕扬:其实,瑞士在世界范围内都以拥有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闻名,领域涵盖食品加工,制药和化工等,此外我们在金融领域也实力雄厚,有着全球最大的银行之一。当然从数据看,瑞士98%的经济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在广东的143家瑞士企业多数也都是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确面临着巨大挑战,但我认为,创新精神、品质保证和技术升级能力均在瑞士中小企业中展现无遗。从市场策略来看,他们不会选择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更注重垂直细分领域,尤其是那些瑞士拥有领先地位的行业。我认为,只要拥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一定会有市场。同时,瑞士驻广州总领事馆也非常支持这些中小企业,他们并不是孤立无援的。
《21世纪》:2018年瑞士和广东直飞航线首次开通,这对旅游业将带来怎样的提振?您认为双方还应该如何进一步拓展旅游方面的合作?
毕扬:去年深圳至苏黎世的直飞航班开通,无疑是瑞士与广东持续促进交流的里程碑。直达航班让两个区域的联系更紧密,人们坐上飞机,10小时后到达苏黎世,比频繁换乘要方便多了,这定会更好地促进商贸和人文往来。特别在旅游业上,已经看到了明显增长:去年由广州领馆签发的申根签证同比增长25%,中国内地游客在瑞士酒店的过夜人次持续增长,达180万,我相信很快会实现200万的目标。瑞士非常重视中国的游客市场,中国已是瑞士第四大游客来源国。瑞士国家旅游局(Switzerland Tourism)是我们在国内官方的旅游推广机构。
目前60%的中国游客集中6月至10月出行瑞士,但瑞士也是冬季旅游的发源地。冬天白雪茫茫,同样的山湖河海,与夏季是完全不一样的景象。我们正在积极推广瑞士冬季冰雪旅游,也成功吸引了不少中国游客。瑞士的冰雪运动也十分闻名,借北京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契机,两国也将会在冰雪产业、推广冬季运动方面有更紧密的合作。
(编辑:董黎明)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