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医药成为行业风口的趋势到来之际,武汉这个位于华中区域的城市,又将演绎怎样的故事?
生活质量的提升倒逼消费者对健康的诉求升级,从而激活健康服务市场,催动投资新风口。继形成光电子、汽车两大万亿产业集群后,武汉的下一个目标瞄准了大健康产业。
4月12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刚落幕的首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以下简称“健博会”)中,共计超2000家企业参展,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科技、健康金融等多个领域,并举行20多场健康行业高端论坛。
据初步统计,本次健博会共签约70个项目。其中投资项目66个,金额1323.22亿元;基金项目4个,金额230亿元。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医疗服务、健康服务、健康金融、健康信息化技术等多个类别。
“论坛、基金、产业园、博览会,要组成一个立体的结构。未来武汉市还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出台一系列关于发展大健康产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构成‘五位一体’的框架。”此前,楚商联合会会长、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武汉健博会很大的创新是政府主办,商会承办,依靠市场的力量、商会的力量、企业的力量,来共襄大健康社会的建设。
事实上,本次健博会是武汉缔造“大健康”城市名片的重要一环。根据规划,武汉将打造世界大健康产业之都,到2035年,全市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在生物医药成为行业风口的趋势到来之际,武汉这个位于华中区域的城市,又将演绎怎样的故事?
发展不均曾是短板
但与此同时,武汉乃至湖北的大健康产业仍旧存在显而易见的短板。
根据湖北省统计局2018年6月发布的《全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监测报告》指出,湖北省医药制造产业规模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还有一些差距。湖北省规上医药制造企业460个,主营收入1216.12亿元,湖南省和河南省分别是322个、499个,主营收入分别是1077.45亿元、2265.50亿元。
目前,湖北省医药产业层次以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中成药生产和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等中间制造环节产值占全部规上医药制造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7.4%,生物药品制造和医疗诊断、监护及治疗设备制造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领域前沿的企业偏少,缺乏领军企业,产值分别为57.87亿元、7.45亿元,仅占全部产业的8.2%和1.1%,且尚没有假肢、人工器官及植(介)入器械制造企业。
作为湖北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武汉尽管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但在生物医学服务体系构建上尚存短板,难以满足未来需求。此外,如新药研发、外包服务等重要领域还有许多功课要补。
中科院院士叶朝晖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要将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打造成武汉市经济发展第三极,规划还需做得更细致深入。“当前的方案是大政策,要具体落实,还要层层细剥,让产业发展的每一块拼图更清晰。比如在医学影像这样的细分领域,未来该怎么形成新的增长点,如何引进和培育企业,要有具体的措施。针对这些短板,武汉努力追赶,并从各个领域突破。
以医疗器械行业为例,在上述健博会上,武汉引进从事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研发、生产、销售的联影医疗来弥补在医疗器械领域的短板。
联影董事长薛敏介绍称,联影武汉整体发展战略是投资50亿,在光谷建设总面积20万平方米的联影医疗武汉总部基地,未来联影将在武汉打造一个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全周期的智能化医疗健康生态,全面推动武汉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的发展。
另一方面,市场对高端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增大。“欧美地区医疗行业药品和器械的占比是1:1,而在中国医疗器械的份额不足两成,未来可待挖掘市场需求是巨大的。” 鱼跃医疗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医疗器械行业的集中度在慢慢提升,通过并购不断寻求多元化发展,可突破单种产品的行业天花板。
武汉的努力
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政策的助力。
“当前我市紧跟生物制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国家级的药物研发等方向,打造及研发孵化、生产、物流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积极筹划世界级的大健康产业。”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有祥在健博会上表示。
目前,武汉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基本构建了20多个生命健康子行业,形成了以光谷生物城为代表的产业园区。
4月8日,《武汉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5)》及《武汉市关于支持大健康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根据《规划》,武汉将打造世界大健康产业之都。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汉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8000亿元,新培育100亿级企业5家至8家;到2030年,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达13200亿元,建成世界级万亿大健康产业集群,在基因工程药物、干细胞治疗、基因检测、数字医学影像、光电医疗设备、医疗机器人及智慧医疗等特色领域占据国内优势地位;到2035年,该产业总收入达到18000亿元,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和创新链上的重要节点。
对比全国来看,武汉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基础。数据显示,武汉有27家三甲医院,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光谷生物城综合实力位居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全国第三位;拥有大健康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和亚洲首个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在大健康领域,引入6位诺奖得主、27位院士等。
在这种局面下,武汉的成绩单已催生新医药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最大的光谷生物城,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50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3亿元;百亿元企业2户。辉瑞制药、费森尤斯等8家世界500强企业,华大基因、药明康德、联影医疗、安瀚光电、明德生物在武汉建有总部或区域研发中心。培育引进上市企业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9家。
3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首批9家科创板IPO申请受理企业。其中,来自武汉光谷生物城的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随着“4+7”带量采购的持续深入,创新成为了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
人福医药董事长王学海表示:“特别是这几年一些新型的科学家归国创业,包括投资家的兴起,极大的改变中国医药的格局,所以应该是从重销售到重研发的转移。”
“我们想建一个专业的科创园,有研发总部进行总体的产业打造和协调,包括健康品、化工品、生物合成的板块,也涉及智能生物装配等等。”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邓子新表示,根据设想,实现生产一条龙后,把产值留在武汉,留在湖北,形成合成生物学的龙头企业,孵化引进海内外的企业落户武汉,形成合成生物学的产业。
政策、资本、创新、产业链条叠加,诸多产业“关键词”的打造,让武汉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版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编辑:贾红辉)